点击关注远山文学微刊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59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叙事散文] 一张照片引发的”乡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3-28 21:2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活圈制作
一张照片引发的”乡愁“
(一)筹备篇
   恬静的港湾,停泊两只小小的渔船,桅杆顶上一只海鸥在盘旋,照片的背景呈复古色彩。这是砣矶联中同学群一位昵称“虞山奇蝶”男同学拍摄的画面,暂不评价照片拍摄的艺术水准,照片上传后,很快得到群里一位女同学回馈:
"这是不是在井口村的海边拍得…"
“是啊”“有印象?"“你小时候常去玩的地方……”@邓红~海的女儿
“勾起回忆了吧?”“在那遥远的小渔村……”虞山奇蝶连珠炮发问
“船后面的那个坝很深刻……”海的女儿回答略有迟缓
“别掉眼泪啊”“那是一种乡愁的味道!"
虞山奇蝶试图唤起对方再次回应,可对方却没了下文……
  此时无声胜有声,隐藏在手机后面的她(或他)似乎陷入了沉思,似曾相识的画面感,勾起对半个世纪往事的回忆,拨动了大家心里的那根心弦,触发了乡愁的总开关….
   砣矶联中八级的同学群,共有60多位同学,他们都已近耳顺之年。在这个群里,除了在老家生活的不到10位同学。其余分散在全国各地,大部分在长岛、烟台、青岛等省内,也有的远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
   
   同学们离开生养的故乡已经四十多年。有的已经功成名就;有的还在继续打拼;有的已经退休或赋闲在家,已到儿孙满堂,绕膝承欢,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
    这张照片犹如在平静的海面投掷的一枚石子,很快在四周荡起涟漪,触发了同学们心中那方柔软……
  
  魂牵梦紫的砣矶岛,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此刻在他们的脑海中鲜活起来…..
   
   似在回忆,小时候的那片海,那群无忧无虑的玩伴:似在过电,恰同学少年,求学路上的艰辛还有收获;似在怀念,那青春萌动的情愫,不可言喻的真挚情感,一切的一切,无不涌上心头......
  此情此景,本人也被这种气氛所渲染,酝酿酝酿情绪,挥笔草就了一首乡愁,发在了群里:
乡愁   / 极目远眺/渤海深处云雾缭绕/一艘不沉的航船-砣矶“母舰”/在中国地图上/虽只是一个点/却担当了保卫京津的门户
这里是我的故乡/曾经生活十八年的地方/魂牵梦萦的大礁台/土褐色的海草房/石阶陋巷,渔网上墙/渔村村落封闭、静谧
厚厚的老茧/古铜色的脸庞/就是渔民的真实写照/宁上南山当驴/不下北海打渔/幽默的俚语/掩盖不了苦涩的际遇
遥望故乡的月亮/何曾将你遗忘/氤氲的月光/爬上老屋的土炕/温柔地亲吻脸庞/将梦乡带入月亮之上
朦胧中妈妈轻拍后背/讲述摇篮中的故事/还原水中捞月的童趣/中秋月圆/一家人围坐院落/听姥姥讲那过去的事情/嫦娥奔月的剧本已烂熟于心
故乡的山水/一草一木/常常萦绕于回忆之中/乡愁的思绪愈发沉重/回家的愿望/已打破推辞的理由
  同学们纷纷挥手点赞,群里的情绪,瞬时掀起了高潮。此时,虞山奇碟趁热打铁,同学们,这么多年没回砣矶老家,家乡有何变化?家乡的父老乡亲还好吧?咱们的老师同学怎么样?学校老校舍还在不在?是否已物是人非?咱们组织一次返乡怀旧之旅,大家看看怎么样?大家纷纷响应,有6人当场报名,决定等疫情过后,实现这次有意义的缓解乡愁之旅。当然了,这个事肯定落不下我。照片的拍摄者虞山奇蝶(吴厚胜),还有海的女儿(邓红)同学,也当仁不让成为主力队员。
     
   我和吴厚胜是小时的玩伴,初高中的同学。他的父亲和我母亲是三十多年的老同事,同在砣矶镇供销社任职。我家住在北村,和吴厚胜居于中村的家离得很近,闲来无事常上他家玩,他在学习上也常帮助我,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吴厚胜父子3人很爱下象棋,他们经常在棋盘上厮杀,我也耳濡目染,学会了这项技艺。
   
   吴厚胜从小很励志,一直以来走得很顺,他一直担任我们的班长,很有领导能力,受到同学们的拥护。他从基层干起,从供销社调到组织部,先后担任组织科科长、大黑山乡、北长山乡党委书记。后来由组织选调到中国烟台SOS儿童村干村长,这一干就是十多年。吴厚胜的文学、摄影水平也相当有造诣。尤其是摄影,后来我有机会去采访SOS儿童村,该村的办公室赵秘书,对他的摄影水平赞不绝口,连连称奇,堪称专业水平。本篇引发乡愁的照片,也是吴厚胜的杰作。后来我从长岛调到了福山,我们同学俩终于在那里见面,这缘分的确不浅!
   
   这次准备同行的海的女儿-邓红,也是我的高中同学。她是位军人的女儿。其父70年代在砣矶岛当兵,是个营级干部,当时团部驻扎在井口,她和不少军人子女会搭伴到大口中学上学。邓红品貌俱佳,扎着一对小辫,一颦一笑有模有样,属于校花级的人物。她如出水芙蓉,有着似水一样的柔情,气质是当地女子中很少见到的。长大后,他继承父业当了兵,后转业到济南公安系统,现已退休。这是她三十多年第一次回砣矶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二)行程篇
   出发的日期敲定在清明以后,临行前,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连夜创作了一篇“归途”,发在群里:
洗不掉一头的白霜/搭配脸上的沟沟壑壑/挺不直的脊梁/彳亍走在马路上
枝繁叶茂青春如歌/都是远去的云烟/道一声再见/停留他乡的日子/便是岁月中一闪而过的风景/故乡袅娜的炊烟/始终高过尘世的云朵/胜过城市的喧嚣直上
无需丰满的行囊/仅用乡音喊出山水的名字/就有溪水为你弹琴/鸟儿为你唱歌/花儿为你高举阳光
无需提前告知/仅用土语叫一声奶名/就有人应声而起/近用小时熟悉的暗语/就惊现意外之喜/体验到什么是叶落归根
  
   收拾好行囊,我们相约从烟台出发,先坐车到了蓬莱,然后买上开往砣矶的客船。登船不久,小时候熟悉的环境,久违的家乡话就陆续传来,听来感觉异常亲切。我们和几个熟人不断打着招呼,体验着回家的感觉。
     清明报别胡闹 ,就是说,清明节前三后四,必有一场大的风暴,要求渔民兄弟,注意天气预报,如报有风,千万不要出海。这不,前三天风暴已过,我们就选择在清明节期间出行,但即便如此,海岛的四月,海面上风浪也颇不平静。当船行至珍珠门以后,滚装客船就开始摇晃起来。几位女同学有点晕船,只好静静地待在客舱休息。几位男同学隔着船舱玻璃,兴奋地注视着老家的方向。有的甚至跑到舱外,动情地向北暸望。舱外的天空湛蓝湛蓝,偶尔飘过几朵云彩,被凛冽的寒风吹过,立刻消散得无影无踪。虽然阳光明媚,但倒春寒也考验着我们,即使穿着厚厚的外衣,也不敢在舱外多呆 ......
    客船在海面上缓缓前行,同学们也渐渐安静下来,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本次的行程,述说着到达目的地后的打算。这次回去的同学,大部分都已举家搬迁出岛,或是已转业军人的子女,已十多年没回岛了。在此之前,他们已联系好在岛上的亲人,各回各家。部分岛上没有亲人的,安排在渔家乐居住。今天和明天自由活动。后天上午在镇政府集合,由领队吴厚胜联系镇政府,参观后口红色教育基地、井口海会寺、渔俗馆等,结束以后,再集体造访母校、拜访老师,和岛上的同学开展座谈,总之,一切安排妥当。
   这时女同学们也不晕船了,她们已然适应客船的颠簸,并闭眼享受这一过程。那种感觉就像一只小小的扁舟,载着漂泊在外的游子,从这头飘到那头......
     此时船程已过一个多小时,可以望见砣矶岛巍峨的身躯。这艘客船将要停靠在磨石嘴码头,原先的井口老码头,现已改作军民两用码头了。记得小时候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到井口码头接船或看热闹,小孩子看着码头上那熙熙攘攘上下船的人流,客船上堆在船头或码头上那成堆的货物,不知心里有多高兴了,也会屁颠屁颠地帮大人打个下手。在那个年代,最好的季节,客船隔天一趟,有风浪不通航是常有的事。在秋冬季,十天半月没有船也是常态。
   
    说起客船,这里需要多着墨一点,岛上交通闭塞,客船是岛上唯一通向外面世界的媒介。无论是采购生活物资,或是人生重要节点:比如升学、工作、回家过年,都要坐船进出岛,这客船可是岛上人最大的期盼!
    就以过年过节来说吧,每年一到这些时节,各路人马都争先恐后回家。哪怕你当县长、局长,也会和普通百姓一样,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从前些年春运拥挤程度,就可反馈砣矶人回家过年会有多难。有时腊月二十三,过完小年以后,人们就提前往家赶,遇到几个七八级的风浪天,就会使人海陆相隔,无计可施,甚至会无奈返程。好在后来政府体恤民情,有时会派长政交相送,体现了国家对老百姓的关怀。
    平时回家还好说,不会带很多东西。要是过年的话,肯定会大包小卷带很多年货。七八十年代岛上物资奇缺,大家就会在外面大批采购,包括凭票供应的猪下货、电器、烟酒糖茶等,全部在这个时候往家拿。这样人货混杂,就导致场面异常混乱,因此,每年都会发生很多丢失货物的现象。记得很清楚,八二年春节,我和同在长岛税务工作的王大姐回家过年,她所带的猪下货,就被人一锅端,导致她家这个年都没过好......
      闲话少叙, 时间已近中午,船也快到磨石嘴码头了。此时,从老远就能看到接客的人群,我们极力搜索,想看看人群中,是否有我们认识的亲人、朋友。我这次回家和以前不同,家中的老人大部分已故去。我父亲,老姨、姐夫,前几年都相继去世,唯剩大舅家的姐姐和嫂子。这次也是顺便去探望她们,并在她们家住上几天。舅舅有一儿一女,姐姐是大女儿,今年已70多岁了。嫂子是大舅的过继儿子,四哥的遗孀,名叫风琴,今年也快70了。她家的大瓦房,即舅家的祖屋,前年卖给一位山西老板开渔家乐,得款17万。她将卖房钱给小儿子在长岛南城买了婚房,使孩子得以顺利成婚,目前已有了1岁多的大孙子。嫂子搬到姐姐家住,姐家的房子还算是比较新,与卖掉的祖屋只一街之隔,姑嫂俩相依为命,共享晚年。
   
   
(三)见闻回顾篇
   带着一路风尘,还有满身疲惫,踏上了故乡久违的土地。“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此时已近中午,码头上认识和不认识的老乡,大都因为有接客亲人的指引,热情地打招呼,海岛渔家人的热情和实在就体现在这里。我坐上了来接我回家的出租车。到达目的地后,姐姐、嫂子都出来迎接我,把我让进了饭厅坐下并嘘寒问暖。嫂子给我端来了一盆热水和毛巾,让我擦把脸,又端上了热气腾腾的手擀面。这可是我小时候最熟悉的味道,我也没客气,呼噜呼噜连吃两大碗,直撑得顶上了脖颈,嫂子还要给我盛,被我好说歹说制止住了。
   说实话,小时候嫂子对我们最亲,她待人热情、勤快,待我们弟兄几个,像母亲一样关怀备至,我们对她有一种天然的依赖感。有一次四哥出海回来,拿回了一网兜海货。晚上妈妈带着我上嫂子家串门,小孩子嘛,不常出门,还有点怯生生。嫂子热情地拿出那时代的好东西,一小块桃酥招待我,并把我抱上热炕头。到吃饭点了,端上一盆热腾腾的梭子蟹,肥硕的赤頬红,小锅盖般大小。那时岁数还小,不能自己扒着吃。只见嫂子麻利地扒下蟹盖,金黄色的蟹黄,极其有营养,嫂子用筷子戳了几下,将蟹盖里面的内容物扒出来,将蟹黄送进我嘴里。又将硕大的蟹身一掰两半,一半递给了我,望着白呼呼、肉嘟嘟的蟹肉,馋涎欲滴,立时勾起了馋虫,风卷残云吃了起来,至今想来回味无穷!
     
     饭毕,和姐姐嫂子聊了会家常,询问了她们身体及家庭情况,她们对现状还比较满意。我给姐姐嫂子送了点见面礼,就叫上姐家邻居,急不可耐地踏上了环岛游的道路。
     岛上的环境今非昔比,90%的路面,包括村级道路都已经硬化,还修筑了连接全岛的环海路,新渔村建设提上日程。在从磨石嘴码头到姐家的路上,我曾看到一排排鳞次栉比的渔家乐。听嫂子介绍,就是买她家房子的那位山西老板,把中村后海沿几排民房,整个购买或租赁了。这地方是连接北村-中村-磨石咀三地的中心地带。这里交通方便,风景优美,南面靠海,是名副其实的海景房。另外,他还买下北村前海沿一些房屋,主要是这些地方离海近,方便游客赶海、垂钓。
     
     这位老板将民房精装成田园风及复古风格,招收当地渔家大嫂干渔家乐,起初生意还不错,由此也带动了周边老百姓纷纷效仿。前些年当地老百姓,也不是没有这样干的,只是不成规模。其实,砣矶的旅游资源还是不错的。这里曾获得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红色教育基地等头衔。有中国八大名砚砣矶砚、非物质文化遗产渔号、瓜蒌大风船、井口海会寺、渔俗馆,大礁台垂钓台,还有海蚀崖洞礁石遗迹等
   这里地处渤海深处,夏季最高气温极少超过30度,空气凉爽,非常适合避暑休闲。这里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海蚀崖洞礁石遗迹等,增加了海岛的神秘感,适合垂钓或探险。这里有旖旎的自然风光,适合养老,享受海岛生活慢节奏。这两年由于受疫情影响,进岛的人数大减,相信以后随着疫情的消失,还是会重振旅游业的。
    还有一些外地人看中了这些优点,花很少的一点钱在当地购房,每年夏季过来度假。集体土地办不出房证怎么办,他们就采取变通措施,和房主签个购房合同,再找村委或有头脸的人物作保,就算完成交易,每年进岛少住,或租住给亲戚朋友,也是不错的选择。
    其实,要论岛上渔家乐,磨石嘴算是搞得最好的,它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离码头近,下船后很快就能到达,旅游、出岛也很方便,避免了车马劳顿之苦;其次,这里的渔家乐很有特色,以石头房子闻名。在这里,不但房子是石头盖的,就连院墙,还有院外的路面也是石头铺的,整个一条条石头巷。据考证有许多房子,已有上百年历史。再一个,磨石嘴是全岛最大的村,这里乡风渔俗浓郁,老百姓实在,对外地进岛的旅客热情接待,绝不欺客。住的干净卫生,吃得都是具有海岛特色的美食,像鲅鱼饺子、海菜包子、手擀鱼面等,满足了游客的口福,带来了惊喜连连,也带来了回头客;还有,许多人家有自己的渔船,可以搞海上游,钓鱼、拔笼等;也有自己的海区,可以赶海、摸蟹,所以深受顾客欢迎。
    说起石头房子,这并不是磨石嘴的专利,全岛很大一部分的房子都是这样盖的,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岛上山高石多,是著名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石主要成分是绢云母千枚岩。盖房子是岛上百姓一辈子的大事,过去没有水泥、砖等现代建筑材料,只能舍下一把子力气,从山岩体破拆下来大块的岩石,然后人工碎石、运回,请村里的瓦匠师傅施工。先是打地基,高、宽一米左右,再根据房屋的间数确定长度。然后将地基里铺填碎石,夯实以后再起高。房子选择的石料很讲究,家境好点的底层用上好的条石摆门面,其他地方选择横断面尽可能大一点、光洁整齐的岩石,有瑕疵的地方瓦工用凿子修凿好,然后一块块对缝垒起来,密缝用石灰或膏泥代替。一般家庭用不起条石,都用的普通岩石,弄个大框后,再上梁、上瓦。
    说到这,想起我家盖房子的经历。为了盖我家位于北村的新房,我们一家人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在舅舅一家的帮助下,我们在北村批了一块地基,位置在北村小学北面。盖房用的岩石,全是从霸王山后用人工凿石或钻眼放炮取得,然后,将一块块大石头,破成若干小石,装上舢板,运到岸上。
    当时,我爸爸在烟台工作,曾专门请假回来装船搬运石料。我听别人讲,爸爸不愧是渔民的后代,虽然当教师进工厂,但他从小就出过海,练就一些闯海的本事。同时,他也没忘记家庭的责任、做父亲的义务。一回家马上投入劳作中,什么苦活累活都抢着干。搬石头、使舢板,这种活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他撸起袖子就能上手。钻眼放炮打下来的石头有大有小,有的落到半山腰,有的蹦到海里,这都得由人一点点归拢,蹦到海里能够着的也要下海捞上来。为了得到半山腰的石头,爸爸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用粗绳子从山顶顺下来,把石头一块块扔下去,太大的用钢钎一点点破开。掉进海里的,他也是穿着胶衣,下到半米多深刺骨的海水中,把能捞得到的石头搬到船上。
    后来假期到了,爸爸上班走了以后,我家又雇人装船运石头。妈妈呢,则推着两边筐里装着石头的独轮车,我们俩个半大的孩子在前面拉,硬是像愚公一样,把半座山的石头搬回家。在我家新房上梁的那一天,大口北村的老少,齐聚新房四周帮忙、捧场,当舅舅宣布上梁开始那一刻,房梁上的人燃起鞭炮,并向下抛撒糖果,乡亲们抢夺喧闹,场面红火。
    这趟老家之行,我想去得地方很多,首先要到我家老房子去看看。八十年代初,这座老宅已卖给一户高姓人家,我曾在这里度过10多年的美好时光,18岁离开它,出去参加了工作。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近老房子,望着 这座熟悉的老宅,50多年的时光,岁月走过的痕迹比比皆是。谁给谁一场短暂的漂泊,谁又给谁一生的回忆,只有老屋知道。
   敲开门,面前站着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我不认识,后得知他是高家的儿媳妇。当时卖房子之时,我在外面工作,交易的情况只是大概的了解。我简要介绍了下来历,女主人略显惊讶,但不失热情,连忙把我让进屋里。屋里面站着一位胖胖的小伙子,和我点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她介绍说这是她儿子,在运输船上当船员,这是在家里休假。我们攀谈了一会,她就让我自由参观。
    老屋的堂屋和东西两间正房,格局没有大的变化,但我家小时候的生活物证已踪迹皆无,毕竟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我住过的西屋土炕已经拆除,仅剩下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当年做饭的灶台还在用着,是唯一变化不大的地方,仿佛看到:我和哥哥踩着板櫈,挥着筷子搅和面条,拿着勺子晃米汤,在灶台上洗碗的一幕幕情景;那装满柴草的西厢房,现已堆满杂物。想当年每到周末,就背着大小网包,上山拾掇柴草,把厢房装得满满当当。现在岛上不太用大锅了,柴草也不象当年那么金贵了,煤气罐和煤炭成为主要燃料,不过为了省钱,有些家庭还在沿袭老传统。放在外地的红米柜已经不在了,想当年妈妈买的猪蹄,分给我,我舍不得吃,就锁在这个柜子里,时间长拿出来时赫然发现,猪蹄上长了长长的绿毛,着实吓人一跳,现在想想还忍俊不禁。
    院子的地面已经硬化,想当年屋外的院子种着黄瓜、西红柿、水萝卜等应季蔬菜,一应俱全,平时的生活改善,全靠这块“自留地”,有时妈妈会买些猪大油,或者肥肉在铁锅里练些“油滋凌”,炒个菜打打牙祭,所以那个期间的生活,相比其他乡亲还过得去。有几年,心血来潮,自己动手在院子西墙脚垒了个兔子窝,上下两层,抓了两个兔子。没事时就上山撸些槐树叶、地瓜叶,甚至水萝卜叶子等喂它。刚养时没有经验,一个是喂得太勤,再一个是疏于管理,以致于兔子身上的毛,都乱成了球,只能是快刀斩乱麻,一剪了之,也没卖上什么钱。后来,慢慢上手了,剪下的兔子毛,全部卖给妈妈所在的收购站 ,我上学的文具盒等,全是兔子毛换来的。
    我家院子还有口地窖,能有3个立方的体量,冬暖夏凉,我和弟弟趴老母、躲猫猫,是这里的常客。它最主要功能是冬季储存萝卜、白菜等,保证了整个冬季蔬菜供应,可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它还有一个特殊功用,就是防震,有一年发生地震,数九寒天也没地方去,我们一家四口统统钻进地窖,虽然将就,可也过得去,从而解决了后顾之忧!院子中还常备一口大锅,过年时盖猪下货,充当冰箱使用,放好长时间也不坏。可有一年过年,外面冰天雪地,大锅里的下货被偷个精光,导致我们过年也没得安生,想来令人唏嘘!
     我到了西村,探望了爷爷家的老宅,爷爷吴支英是砣矶岛著名的船老大。他会看天象、辨鱼汛,据说闭眼品尝海水,就能知道是哪个渔场的。他走南闯北,铺风盖浪,领船一辈子,被誉为海岛上的“神老大”(据文史专家刘文权)。他曾经成功预测了一场台风,带领船员提前返航......1946年4月17日(农历三月十六日),一场特大的风灾,夺去南北各岛128条生命。仅砣矶岛就有近百人罹难。这是长岛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海难。然而,神老大吴支英船上的16条汉子,却人船安然无恙。他断天如神,死里逃生的故事,相传几代人。这件事,在长岛县志也有记载。
   爷爷家的老宅在西村大围沟,因地形是个倒挂的”U”字,故此得名。东面进口是平坦的地面,其他两处是高坡,西面靠山。大围沟里的民居,都是这样依地形地势而建,冬暖夏凉,环境不错。爷爷家老宅是典型的石头房子,也是他这个“大石匠”的杰作。一拉溜坐西朝东八间房子,与五爷爷房子山墙一隔、各四间。院墙外面块石垒墙,一壁两门。院内院外板石铺地,古色古香。大门外矮石墙,构成院外院,往南折下,东出下坡,便是到村口海沿的石板台阶路。石头房谈不上“高大上”,但有岁月掩盖不住的古朴。石头被雕琢成方形、菱形,组合成铜钱、花卉等图形,雕刻着松鹤、寿桃等。房檐材料是长达二三米的石板,打磨的厚度有五六厘米。
刘文权所作:砣矶岛神老大-吴支英:http://115.28.157.149/forum.php? ... id=46223&extra=
   
   我还想去看看吴忠大姐夫的坟茔,他去世时,正赶上台风,我没及时赶过来奔丧,这次回来算是补补亏欠。姐夫扎根海岛渔村一辈子,干了三十多年大队书记。他的事迹十分感人,2012年查出胃癌晚期,做了全胃切除术,医生鉴定只能存活2年,但他却凭着顽强的毅力,靠松软的流食,大、小肠吸收营养,硬生生撑了6年,到最后吃什么、屙什么,体重不到80斤,卒于2018年8月,享年78岁。吴忠大终其一生,践行了其立党为公的铮铮誓言;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从不吃请;他廉洁奉公,勇于抵制行贿受贿等不良社会风气;他敢说敢干,勇于同不正之风作斗争,深得群众爱戴。明朝胡守安曾写过这么一首诗:”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神道有灵应识我,去时还似到时贫。”就是对吴忠大一生的真实写照。
   我曾写过一篇对吴忠大的报道文章,这篇报道被《蓬莱人物》采用,在社会上的反响较大!
   
    我想去看看,高高大礁台,你还矗立在前海沿的礁石上?像年逾古稀的老者,拄拐凝视海面,指点着返航的渔船,分享着他们收获的喜悦;礁峰上筑起的鸟巢还安在?小时候,我和小伙伴可没少侵入你的巢穴,敲碎你的蛋壳,掏出你的幼崽;大礁台下的石礓,没少留下小伙伴碰海的足迹,海参匍匐在礁石滩,水草旁,一头下去,一手握不住的海参,滑溜溜的,嗞嗞冒水,顺手放进携带的提兜内,碰到大网头,能兜上十个八个;还有那巴掌大的罗盘鲍鱼,紧紧地吸附在礁石上,拿出随身带的铁铲铲下去,在往海里坠落的刹那,随手接住,放进宝囊,有时一铲子下不来,还得来第二下,然后,双腿一并,踩着鸭蹼,箭一般一蹿而上,摘掉潜水镜,摸一把脸上的水滴,双手高高举过头顶,发出胜利者的欢呼!
   
     我想去看看,东崴尖的礁石平台可还安在,那是小伙伴们的天然跳台,孩子们上蹿下跳,戏水取乐,是多么的自由自在;还有那2000米的游泳竞赛,从东崴尖一直游到后口湾,游得精疲力尽,游到岸边,仰面朝天躺在沙滩上,赤裸的胸脯一张一合,呼呼的喘着粗气,享受着充足的阳光。
     我想去看看,那西海头崖下的砣矶砚石,是否还有资源,我曾经在那里收获不菲;那中国西村的招牌,是否还矗立在西海头的悬崖之上?那369级台阶,是否还安然无恙?我曾经每天跑步五、六公里,穿越山间小道,翻越369台阶,去挖掘可用石材,去收获追求和梦想!
可惜,由于时间关系,这些地方还不能一一去到,假以时日,还需要继续圆梦!曾写过一首排律《梦回故里》,用以表达此刻的心情:
排律.梦回故里
蓬长深处砣矶岛,梦里依稀回到家。
窄巷石阶山涧道,围墙古井水沟叉。
淳浓风气渔腥味,厚重乡音土掉渣。
游戏老鹰抓小鸟,碰捞参鲍摸鱼虾。
涌浪摇撸脚钉板,寒暑飞梭手织紗。
汉子漂流闯天下,  婆娘育子侍爹妈。
   
(四)参观访谈篇
   
     第二天早晨,我们6位同学就齐刷刷在镇政府集合,大家聚拢在一起,诉说这几天天的见闻和感受,个个意犹未尽,兴奋之余对今天的活动充满了期待。
     根据活动安排,我们参观了砣矶红色基地展馆,地点位于后口村。该展馆对砣矶红色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红色景点,进行了深度挖掘,设置了“星星之火、艰苦抗战、解放斗争、时代新篇、海岛英模”等板块,配合100多件老照片、奖状、锦旗、老物件等物品展示,通过图片和文字重温海岛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故事。
   砣矶岛是一片充满激情和洒满鲜血的热土,全县第一位党员,就在这里向党旗庄严宣誓;以砣矶岛青年渔民为主要力量,组成了长山岛第一支抗日武装;解放战争初期,这里既是向东北大运兵的中转站,又承担起运送军队和战略物资的艰巨任务;在解放长山岛和舟山群岛两次海战中,岛上支前船工与解放军指战员,冒着枪林弹雨渡海作战,用一支支助力的橹杠,摇着一艘艘浪遏飞舟,舍生忘死冲向一个又一个岛屿,为海战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砣矶岛还有着“救命的砣矶岛之美誉”,勤劳、质朴、勇敢的砣矶岛人,在大海上一旦发现遇险的渔船,不管是否认识,都会毫不犹豫地拼死相救,在与风浪斗争中形成了抢险救助和舍己为人的美德。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砣矶岛人先后参与海上救助20余次,救援150多人。砣矶岛“2.22”海难大营救,就是最著名的一次。2003年2月22日14点30分,由旅顺开往龙口的“辽旅渡7号”客轮,在砣矶西北约10海里的海域遇险,军地两批船共救起全部81名遇险人员。
   国家交通部海事局王金副局长说:“这是我国目前发生海难事故最为成功的一次救援,在国际同类海难事故中也是罕见的”。1992年,老海岛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一起,被解放军总政治部确定为全军五十种革命精神。既是一代代驻岛官兵不畏艰辛,守卫海防的生动写照,也是一代代长岛党员干部建设海岛的真实缩影。
  
    参观后同学们发言热烈,父辈用他们的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格外珍惜。老海岛精神是我们海岛人的传家宝,要一代代传承下去。接着大家又讨论起砣矶岛在长岛的地位这个话题,砣矶岛不但是长岛最早的革命摇篮,而且砣矶岛人才辈出,尤其是出干部,像后口还诞生最高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在长岛的科局级及县级领导干部中,砣矶人也占比最多,值得我们砣矶人骄傲。还有,红色展馆之所以选址后口,也是事出有因,砣矶岛第一位共产党员王守龙,就来自后口村,1942年6月,由蓬莱五区区委书记王永利在后口村开展地下工作时秘密发展,到1944年时已有党员8名,他们为长岛解放及革命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这里,我们还了解了砣矶岛捕捞业的历史和现状。岛上的捕捞业,历来是北五岛的领头羊,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船老大,上面说的“神老大”吴支英只是其中之一。 岛上渔民世世代代打渔为生,一年到头铺风盖浪,辛勤劳作。他们在逼仄的舱铺中伸展手脚,与赤膊的汉子们为伍,与海里的鱼虾打交道!牺牲我一个,养活一家老和小。他们转战营口、渤海湾等各个渔场,尤其在春秋两季,渔汛黄金期,海面上千帆竞发,浩浩荡荡,蔚为壮观。每天听着广播喇叭播报各个村队、机帆船的产量。听得最多的就是磨石咀、后口村的钢壳对船,动辄一网两船、大网头、独占鳌头等喜讯。我所在的中村,还有后来定居新家的北村,由于渔船马力少,人口少,经济实力就有明显差距。
     
   满载鱼货的船只,一般卖给当地的水产公司,在就近的码头上卸货。或者转卖给海上收购船,价格随行就市,采取现金交易。那时还没有老头票,十元面额已是顶了天。渔民们卖了鱼虾,换回成麻袋的钞票,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每当渔船凯旋而归,各家各户的家庭主妇拖儿带女,簇拥到前海沿沙滩迎接,当渔船缓缓驶近,或者用舢板过拨人员、鱼货,此时的海滩热闹非凡,人声鼎沸。妇女们见到久违的丈夫,个个喜极而泣,孩子们也哭喊着扑向爸爸,好一副渔丰欢聚图,场面动感喜人。
   不过,随着渤海湾渔业资源枯竭,砣矶的经济逐渐走下坡路。许多大马力渔船被卖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小机帆船或赶小海的舢板,各村的海区大部分都承包给外地人。岛上的传统捕捞养殖业,后继乏人、辉煌不再。捕捞的只剩赶小海的老人,养扇贝的还是原先那些存量。经济不好,岛上也留不住人,由高峰期的一万多人,锐减到现在的两千多。八个村的人口,还赶不上当初磨石咀一个村的多,这是核酸检测的最新结果,余下的多是老弱病残。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选择在烟台蓬莱等地买房定居,还有些跑远洋或出国打渔。
    砣矶后口村最好的海区承包给獐子岛。这片海区水深,地势复杂、饵料丰厚,生长的海参个大、皮厚,营养价值极高,七二年尼克松访华,曾做国宴专供,以后若干年作为珍品特供中南海, 从那时起,长岛的海参就“飞机上吹喇叭-名声在外。”据说这个海区一包三十年,每年交给村里一百八十万,而獐子岛这面的投入产出十分突出,收益少说有七八百万元(每年)。
   说起来令人唏嘘,獐子岛承包这片海区后,立即展开大捕捞。在海区下面发现一条深海沟,轻潜下不去,只能派重潜捡拾,当地很少有人知道。那里密布成片的海参,大的如玉米棒,小得一把也握不过来。一季捡下来收获颇丰,起码够两三年的承包费。可叹后口百姓赖以生存的沧海桑田,变成别人家的聚宝盆,老百姓赶个小海,还得绕道而行,不过獐子岛还算有良心,过年过节会给当地百姓分点粮食、花生油等必需品,但这点收益相比失去的海区,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想想就肉疼。
    在后口村,我们一行前去探望了同学王立军的遗孀,对王立军的不幸离世,表达了慰问和关切之情。王立军是我们的中学同学,在学生时代虽然学习一般,但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比较仗义,愿意伸张正义,帮助一些弱势的同学,从而得到大家的认可。王立军高中毕业后,开始在大队担任出纳,后接任主管会计,由于工作出色,提拔为大队副书记。在会计任上,他能严格按财务制度办事,对村里的收入支出严格把关,担任领导职务后,能够带领群众,发展村级经济,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有一年冬天,由于偶感风寒,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后来耽搁了,导致病情加重,送医不治。
    第二站,我们来到初中老校园,我早先听别人说过,这处校园已废弃不用,但没想到会是这么破败。原先的两排校舍已屋顶漏天,门窗也全部不翼而飞。令人欣慰一点的是,门前和操场上全部种上了庄稼,拔节的麦苗茁壮成长,是否预示着砣矶教育事业后继有人?我曾经在这里度过我的初中生涯。我满怀感情环顾着周围的环境,并缓步走到了我曾经上课的教室-83级3班,虽然破旧得不成样子,但似曾相识的感觉袭上心头,闭上眼睛,仿佛看到同学们在聚精会神听老师讲课,耳畔传来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
   就是在这里,我曾经出现了一次“意外”,体验了一把“空中飞人”。那还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初二的一天,下课铃声一响,我和同学小君一个箭步蹿出了教室,我们俩像小燕子一样欢快追逐,沿着校园向东面方向飞奔......
     这个初中的校舍,建在西村的“高家沟”顶部,其实就是个山包,东面是个悬崖,左右各有一条30多度的坡路直通学校,形成一个独立的教学区域。此时小君越追越近,伸手抓住我的衣襟,但被我一把挣脱,几番较量,来到东面的悬崖边。这个悬崖其实应该算个“断壁”,距离地面有5、6米的高度,断体由赤红的“打火岩”组成,好在底下是泥路,没有什么石头瓦块。说时迟,那时快,来到“悬崖”边的我,根本刹不住奔跑的脚步,“嗖”的一声,由于加速度和重心引力作用,身体腾空向前飞去,又转而重重的摔到了坡下......
    当时,我已然摔懵,眼冒金星,身体已不属于自己,腿、胳膊等许多部位磕出血,貌似摔断了。追我的同伴,见我掉下去了,吓得大哭,没命的呼喊我,见没有动静,赶紧回去招呼人去了。一会儿老师到了,校长到了,同学也围了一大堆。也不知是谁通知了妈妈,妈妈一路狂奔,亏得大口商店离出事地点不远,一会儿赶到。见我摔得不轻,妈妈心肝长、宝贝短地呼唤我,心痛得直掉眼泪。学校找了一副担架,安排几个老师,很快得将我送到公社医院……
     
   实是万幸,这次意外,只是较严重的扭挫伤,并没有造成骨折。究其原因,一是身子轻,不到70斤的体重,二是摔在泥地上,没有磕碰到要害部位。虽是如此,伤筋动骨也得100天。妈妈在单位工作很忙的情况下,每天给我做饭、送饭,悉心照顾我的起居,另外请了老姨过来看护。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调养,我终于痊愈上课了。
     第三站,我们到高中校园去看一看,我曾经在这里苦读2年,在级部学习成绩一直拔尖,按当时成绩金榜题名没有问题,不过却阴差阳错参加了工作,好在,在单位考取,上了几年大学。后来,随着本地高中的撤销,学生生源的减少,部分校舍已用不上,现已变成了仓库。想当年我的青春,就在这里茁壮成长,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我的情感,就在这里培养、发育,以至成型。
    在这里,我顺便去看望了我的启蒙老师-小学班主任王亲莲,她就住在高中校舍附近,我们还有点亲戚关系。要说在岛上还让我牵挂的人,除了以上所说的姐姐、嫂子外,再就是王老师了。  小时候由于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要上班,她对我最为关心,在生活和学习上曾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她已年逾古稀,花白的头发,但精神矍铄,身体还算硬朗,我很是欣慰。当回忆小时候的往事,经历的喜怒哀乐,我有些差不多都忘记了,王老师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当描叙在学校一幕幕片段,我们往往同时发出会心的微笑......
     
   第四站,我们一行来到了井口村,这个村有5位同学扎根故土,是留守海岛人数最多的地方,其中张元武在村里担任主管会计,高金艳担任村妇女主任,梁剑新成为养殖能手。这里也是那张引发乡愁照片的打卡地,事后我们还故地重游了一番。我们和这5位同学进行了座谈,了解了井口村发展现状。井口村在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大力发展渔养经济,在搞好海带、扇贝养殖的同时,积极开拓致富新路,又第一个引进海胆养殖,并试养成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该村也是砣矶8个自然村发展较好的一个。
    座谈完毕,我们一行参观了井口大海会寺、渔俗馆、套里古港。大海会寺庙是近几年岛上老辈人凭记忆重新翻建的新庙,施工方为长岛立业建筑有限公司,这个公司的法人,也是我们的同学-孙明升,他还在井口建设了一座大型海洋牧场,投资5000多万元,是妥妥的成功人士。岛上渔家世世代代打鱼为生,海上风高浪险,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祈祷平安是岛上民众最大的信仰所在,因此岛民及各地民众自发捐建了这座庙宇,为此井口村成立旅游开发公司,收取的香火用于庙宇维修,专款专用。
    老庙是唐朝正万年间所建,是道教和佛教合一寺院。起先引进的是佛像,明朝海运兴旺,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是历代航海船 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故此,妈祖成为大海会寺的主要供奉对象。大海会寺分两个大殿,前殿供奉海神娘娘,后殿供奉的是释迦摩尼神像。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被拆除,它与后口的西佛寺,属同一时期。渔俗馆是在大海会寺辟出的展馆,主要收集的渔家老物件、风俗土语及渔号等民俗。以前曾写诗赞颂,现发上表达我此时的心情:
七律.有感老家砣矶荣获“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渤海情深岛是家,非遗路上传佳话
金星雪浪砚留名,瓜蒌风船顶开挂
渔号悠扬喊丰收,歌谣婉转唱豪迈
故乡闭塞已尘封,村镇建成画中画
砣矶啊,我的故乡,我们的思乡梦依稀还在!你还是那么苍翠,耐人寻味!你还是小时候认识的那个模样,令人留恋,令人无限惆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再见吧,砣矶岛,我的故乡,叶落自会归根,总有一天我们还会回来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22-3-29 08:14:57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佳作,分享精彩。问好!
3#
发表于 2022-3-29 08:14:59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佳作,分享精彩。问好!
4#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23:25:40 | 只看该作者
  海岛寻梦之旅

(一)  一张照片引发的乡愁

   恬静的港湾,停泊两只小小的渔船,桅杆顶上一只海鸥在盘旋,照片的背景呈复古色彩。这是砣矶联中同学群一位昵称“虞山奇蝶”男同学拍摄的画面,暂不评价照片拍摄的艺术水准,照片上传后,很快得到群里一位女同学回馈:

"这是不是在井口村的海边拍得…"

“是啊”“有印象?"“你小时候常去玩的地方……”@邓红~海的女儿

“勾起回忆了吧?”“在那遥远的小渔村……”虞山奇蝶连珠炮发问

“船后面的那个坝很深刻……”海的女儿回答略有迟缓

“别掉眼泪啊”“那是一种乡愁的味道!"

虞山奇蝶试图唤起对方再次回应,可对方却没了下文……

  此时无声胜有声,隐藏在手机后面的她(或他)似乎陷入了沉思,似曾相识的画面感,勾起对半个世纪往事的回忆,拨动了大家心里的那根心弦,触发了乡愁的总开关….

   砣矶联中八级的同学群,共有60多位同学,他们都已近耳顺之年。在这个群里,除了在老家生活的不到10位同学。其余分散在全国各地,大部分在长岛、烟台、青岛等省内,也有的远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
   
   同学们离开生养的故乡已经四十多年。有的已经功成名就;有的还在继续打拼;有的已经退休或赋闲在家,已到儿孙满堂,绕膝承欢,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

    这张照片犹如在平静的海面投掷的一枚石子,很快在四周荡起涟漪,触发了同学们心中那方柔软……
  
  魂牵梦紫的砣矶岛,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此刻在他们的脑海中鲜活起来…..
   
   似在回忆,小时候的那片海,那群无忧无虑的玩伴;似在过电,恰同学少年,求学路上的艰辛还有收获;似在怀念,那青春萌动的情愫,不可言喻的真挚情感,一切的一切,无不涌上心头......

  此情此景,本人也被这种气氛所渲染,酝酿酝酿情绪,挥笔草就了一首乡愁,发在了群里:

乡愁   / 极目远眺/渤海深处云雾缭绕/一艘不沉的航船-砣矶“母舰”/在中国地图上/虽只是一个点/却担当了保卫京津的门户

这里是我的故乡/曾经生活十八年的地方/魂牵梦萦的大礁台/土褐色的海草房/石阶陋巷,渔网上墙/渔村村落封闭、静谧

厚厚的老茧/古铜色的脸庞/就是渔民的真实写照/宁上南山当驴/不下北海打渔/幽默的俚语/掩盖不了苦涩的际遇

遥望故乡的月亮/何曾将你遗忘/氤氲的月光/爬上老屋的土炕/温柔地亲吻脸庞/将梦乡带入月亮之上

朦胧中妈妈轻拍后背/讲述摇篮中的故事/还原水中捞月的童趣/中秋月圆/一家人围坐院落/听姥姥讲那过去的事情/嫦娥奔月的剧本已烂熟于心

故乡的山水/一草一木/常常萦绕于回忆之中/乡愁的思绪愈发沉重/回家的愿望/已打破推辞的理由

  同学们纷纷挥手点赞,群里的情绪,很快掀起了高潮。此时,虞山奇碟趁热打铁,同学们,这么多年没回砣矶老家,家乡有何变化?家乡的父老乡亲还好吧?咱们的老师同学怎么样?学校老校舍还在不在?是否已物是人非?咱们组织一次返乡怀旧之旅,大家看看怎么样?大家纷纷响应,有6人当场报名,决定等疫情过后,实现这次有意义的缓解乡愁之旅。当然了,这个事肯定落不下我。照片的拍摄者虞山奇蝶(吴厚胜),还有海的女儿(邓红)同学,也当仁不让成为主力队员。
     
   我和吴厚胜是小时的玩伴,初高中的同学。他的父亲和我母亲是老同事,在供销系统共事三十多年。我家住在北村,和吴厚胜居于中村的家离得很近,闲来无事常上他家玩,他在学习上也常帮助我,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吴厚胜从小很励志,一直以来走得很顺,他一直担任我们的班长,很有领导能力。他从基层干起,历任县联社秘书、组织部组织科科长、长岛两乡党委书记。2009年由组织选调到中国烟台SOS儿童村干村长,这一干就是十多年。吴厚胜的文学、摄影水平也相当有造诣。尤其是摄影,后来我有机会去采访SOS儿童村,该村的办公室赵秘书,对他的摄影水平赞不绝口,连连称奇,堪称专业水平。本篇引发乡愁的照片,也是吴厚胜的杰作。后来我从长岛调到了福山,我们同学俩终于在那里见面,这缘分的确不浅!
   
   这次准备同行的海的女儿-邓红,也是我的高中同学。她是位军人的女儿,其父70年代在砣矶岛当兵,他们一家人随军扎根海岛。当时团部驻扎在井口,她和不少军人子女会搭伴到大口中学上学。邓红品貌俱佳,扎着一对小辫,一颦一笑有模有样,属于校花级的人物。她如出水芙蓉,有着似水一样的柔情,气质是当地女子中很少见到的。长大后,她继承父业当了兵,后转业到济南警察学院。这是她三十多年第一次回砣矶,回到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二) 组团寻梦在路上


   出发的日期敲定在清明节以后,临行前,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连夜创作了一篇“归途”,发在群里:

洗不掉一头的白霜/搭配脸上的沟沟壑壑/挺不直的脊梁/彳亍走在马路上

枝繁叶茂青春如歌/都是远去的云烟/道一声再见/停留他乡的日子/便是岁月中一闪而过的风景/故乡袅娜的炊烟/始终高过尘世的云朵/胜过城市的喧嚣直上

无需丰满的行囊/仅用乡音喊出山水的名字/就有溪水为你弹琴/鸟儿为你唱歌/花儿为你高举阳光

无需提前告知/仅用土语叫一声奶名/就有人应声而起/仅用小时熟悉的暗语/就能惊现意外之喜/体验到什么是叶落归根

  
   收拾好行囊,我们相约从烟台出发,先坐车到了蓬莱,然后买上开往砣矶的客船。登船不久,小时候熟悉的环境,久违的家乡话就陆续传来,听来感觉异常亲切。我们和几个熟人不断打着招呼,体验着回家的感觉。

     清明报别胡闹 ,就是说,清明节前三后四,必有一场大的风暴,要求渔民兄弟,注意天气预报,如报有风,千万不要出海。这不,前三天风暴已过,我们就选择在清明节以后出行,但即便如此,四月的海面上风浪也颇不平静。当船行至珍珠门以后,滚装客船就开始摇晃起来。几位女同学有点晕船,只好静静地待在客舱休息。几位男同学隔着船舱玻璃,兴奋地注视着老家的方向。有的甚至跑到舱外,动情地向北暸望。舱外的天空湛蓝湛蓝,偶尔飘过几朵云彩,被凛冽的寒风吹过,立刻消散得无影无踪。虽然阳光明媚,但倒春寒也考验着我们,即使穿着厚厚的外衣,也不敢在舱外多呆 ......

    客船在海面上缓缓前行,同学们也渐渐安静下来,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本次的行程,述说着到达目的地后的打算。这次回去的同学,大部分都已举家搬迁出岛,或是已转业军人的子女,已好几十年没回岛了。在此之前,他们已联系好在岛上的亲人,各回各家。部分岛上没有亲人的,安排在渔家乐居住。今天和明天自由活动。后天上午在镇政府集合,由领队吴厚胜联系镇政府,参观后口红色教育基地、井口海会寺、渔俗馆等,结束以后,再集体造访母校、拜访老师,和岛上的同学开展座谈,总之,一切安排妥当。

   这时女同学们也不晕船了,她们已然适应客船的颠簸,并闭眼享受这一过程。那种感觉就像一只小小的扁舟,载着漂泊在外的游子,从这头飘到那头......

     此时船程已过一个多小时,可以望见砣矶岛巍峨的身躯。这艘客船将要停靠在磨石嘴码头,原先的井口老码头,现已改作军民两用码头了。记得小时候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到井口码头接船或看热闹,小孩子看着码头上那熙熙攘攘上下船的人流,客船上堆在船头或码头上那成堆的货物,不知心里有多高兴了,也会屁颠屁颠地帮大人打个下手。在那个年代,最好的季节,客船隔天一趟,有风浪不通航是常有的事。在秋冬季,十天半月没有船也是常态。
   
    说起客船,这里需要多着墨一点,岛上交通闭塞,客船是岛上唯一通向外面世界的媒介。无论是采购生活物资,或是人生重要节点:比如升学、工作、回家过年,都要坐船进出岛,这客船可是岛上人最大的期盼!

    就以过年过节来说吧,每年一到这些时节,各路人马都争先恐后回家。哪怕你当县长、局长,也会和普通百姓一样,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从前些年春运拥挤程度,就可反馈砣矶人回家过年会有多难。有时腊月二十三,过完小年以后,人们就提前往家赶,遇到几个七八级的风浪天,就会使人海陆相隔,无计可施,甚至会无奈返程。好在后来政府体恤民情,有时会派长政交相送,体现了国家对老百姓的关怀。

    平时回家还好说,不会带很多东西。要是过年的话,肯定会大包小卷带很多年货。七八十年代岛上物资奇缺,大家就会在外面大批采购,包括凭票供应的猪下货、电器、烟酒糖茶等,全部在这个时候往家拿。这样人货混杂,就导致场面异常混乱,因此,每年都会发生很多丢失货物的现象。记得很清楚,八二年春节,我和同在长岛税务工作的王大姐回家过年,她所带的猪下货,就被人一锅端,导致她家这个年都没过好......

    闲话少叙, 时间已近中午,船也快到磨石嘴码头了。此时,从老远就能看到接客的人群,我们极力搜索,想看看人群中,是否有我们认识的亲人、朋友。我这次回家和以前不同,家中的老人大部分已故去。我父亲,老姨、姐夫,前几年都相继去世,唯剩大舅家的姐姐和嫂子。这次也是顺便去探望她们,并在她们家住上几天。舅舅有一儿一女,姐姐是大女儿,今年已70多岁了。嫂子是大舅的过继儿子,四哥的遗孀,名叫风琴,今年也快70了。她家的大瓦房,即舅家的祖屋,前年卖给一位山西老板开渔家乐,得款17万。她将卖房钱给小儿子在长岛南城买了婚房,使孩子得以顺利成婚,目前已有了1岁多的大孙子。嫂子搬到姐姐家住,姐家的房子还算是比较新,与卖掉的祖屋只一街之隔,姑嫂俩相依为命,共享晚年。
   
   
(三) 锁不住的“乡愁”,寻不完的旧梦


   带着一路风尘,还有满身疲惫,踏上了故乡久违的土地。“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此时已近中午,码头上认识和不认识的老乡,大都因为有接客亲人的指引,热情地打招呼,海岛渔家人的热情和实在就体现在这里。我坐上了来接我回家的出租车。到达目的地后,姐姐、嫂子都出来迎接我,把我让进了饭厅坐下并嘘寒问暖。嫂子给我端来了一盆热水和毛巾,让我擦把脸,又端上了热气腾腾的手擀面。这可是我小时候最熟悉的味道,我也没客气,呼噜呼噜连吃两大碗,直撑得顶上了脖颈,嫂子还要给我盛,被我好说歹说制止住了。

   说实话,小时候嫂子对我们最亲,她待人热情、勤快,待我们弟兄几个,像母亲一样关怀备至,我们对她有一种天然的依赖感。有一次四哥出海回来,拿回了一网兜海货。晚上妈妈带着我上嫂子家串门,小孩子嘛,不常出门,还有点怯生生。嫂子热情地拿出那时代的好东西,一小块桃酥招待我,并把我抱上热炕头。到吃饭点了,端上一盆热腾腾的梭子蟹,肥硕的赤頬红,小锅盖般大小。那时岁数还小,不能自己扒着吃。只见嫂子麻利地扒下蟹盖,金黄色的蟹黄,极其有营养,嫂子用筷子戳了几下,将蟹盖里面的内容物扒出来,将蟹黄送进我嘴里。又将硕大的蟹身一掰两半,一半递给了我,望着白呼呼、肉嘟嘟的蟹肉,馋涎欲滴,立时勾起了馋虫,风卷残云吃了起来,至今想来回味无穷!
     
     饭毕,和姐姐嫂子聊了会家常,询问了她们身体及家庭情况,她们对现状还比较满意。我给姐姐嫂子送了点见面礼,就叫上姐家邻居,急不可耐地踏上了环岛游的道路。

     岛上的环境今非昔比,90%的路面,包括村级道路都已经硬化,还修筑了连接全岛的环海路,新渔村建设提上日程。在从磨石嘴码头到姐家的路上,我曾看到一排排鳞次栉比的渔家乐。听嫂子介绍,就是买她家房子的那位山西老板,把中村后海沿几排民房,整个购买或租赁了。这地方是连接北村-中村-磨石咀三地的中心地带。这里交通方便,风景优美,南面靠海,是名副其实的海景房。另外,他还买下北村前海沿一些房屋,主要是这些地方离海近,方便游客赶海、垂钓。
     
     这位老板将民房精装成田园风及复古风格,招收当地渔家大嫂干渔家乐,起初生意还不错,由此也带动了周边老百姓纷纷效仿。前些年当地老百姓,也不是没有这样干的,只是不成规模。其实,砣矶的旅游资源还是不错的。这里曾获得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红色教育基地等头衔。有中国八大名砚砣矶砚、非物质文化遗产渔号、瓜蒌大风船、井口海会寺、渔俗馆,大礁台垂钓台,还有海蚀崖洞礁石遗迹等

   这里地处渤海深处,夏季最高气温极少超过30度,空气凉爽,非常适合避暑休闲。这里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海蚀崖洞礁石遗迹等,增加了海岛的神秘感,适合垂钓或探险。这里有旖旎的自然风光,适合养老,享受海岛生活慢节奏。这两年由于受疫情影响,进岛的人数大减,相信以后随着疫情的消失,还是会重振旅游业的。

    还有一些外地人看中了这些优点,花很少的一点钱在当地购房,每年夏季过来度假。集体土地办不出房证怎么办,他们就采取变通措施,和房主签个购房合同,再找村委或有头脸的人物作保,就算完成交易,每年进岛少住,或租住给亲戚朋友,也是不错的选择。

    其实,要论岛上渔家乐,磨石嘴算是搞得最好的,它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离码头近,下船后很快就能到达,旅游、出岛也很方便,避免了车马劳顿之苦;其次,这里的渔家乐很有特色,以石头房子闻名。在这里,不但房子是石头盖的,就连院墙,还有院外的路面也是石头铺的,整个一条条石头巷。据考证有许多房子,已有上百年历史。再一个,磨石嘴是全岛最大的村,这里乡风渔俗浓郁,老百姓实在,对外地进岛的旅客热情接待,绝不欺客。住的干净卫生,吃得都是具有海岛特色的美食,像鲅鱼饺子、海菜包子、手擀鱼面等,满足了游客的口福,带来了惊喜连连,也带来了回头客;还有,许多人家有自己的渔船,可以搞海上游,钓鱼、拔笼等;也有自己的海区,可以赶海、摸蟹,所以深受顾客欢迎。

    说起石头房子,这并不是磨石嘴的专利,全岛很大一部分的房子都是这样盖的,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岛上山高石多,地层为上元古界“蓬莱群”,山石主要成分是绢云母千枚岩。盖房子是岛上百姓一辈子的大事,过去没有水泥、砖等现代建筑材料,只能舍下一把子力气,从山岩体破拆下来大块的岩石,然后人工碎石、运回,请村里的瓦匠师傅施工。

    说到这,想起我家盖房子的经历。为了盖我家位于北村的新房,我们一家人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在舅舅一家的帮助下,我们在北村批了一块地基,位置在北村小学北面。盖房用的岩石,全是从霸王山后用人工凿石或钻眼放炮取得,然后,将一块块大石头,破成若干小石,装上舢板,运到岸上。

当时,我爸爸在烟台工作,曾专门请假回来装船搬运石料。我听别人讲,爸爸不愧是渔民的后代,虽然当教师进工厂,但他从小就出过海,练就一些闯海的本事。同时,他也没忘记家庭的责任、做父亲的义务。一回家马上投入劳作中,什么苦活累活都抢着干。

搬石头、使舢板,这种活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他撸起袖子就能上手。钻眼放炮打下来的石头有大有小,有的落到半山腰,有的蹦到海里,这都得由人一点点归拢,蹦到海里能够着的也要下海捞上来。为了得到半山腰的石头,爸爸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用粗绳子从山顶顺下来,把石头一块块扔下去,太大的用钢钎一点点破开。掉进海里的,他也是穿着胶衣,下到半米多深刺骨的海水中,把能捞得到的石头搬到船上。

    后来假期到了,爸爸上班走了以后,我家又雇人装船运石头。妈妈呢,则推着两边筐里装着石头的独轮车,我们俩个半大的孩子在前面拉,硬是像愚公一样,把半座山的石头搬回家。在我家新房上梁的那一天,大口北村的老少,齐聚新房四周帮忙、捧场,当舅舅宣布上梁开始那一刻,房梁上的人燃起鞭炮,并向下抛撒糖果,乡亲们抢夺喧闹,场面红火。

    这趟老家之行,我想去得地方很多,首先要到我家老房子去看看。八十年代初,这座老宅已卖给一户高姓人家,我曾在这里度过10多年的美好时光,18岁离开它出去参加了工作。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老宅,50多年的时光,岁月走过的痕迹比比皆是!“谁给谁一场短暂的漂泊,谁又给谁一生的回忆。”只有老屋知道!

   敲开门,对面站着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我不认识,后得知他是高家的儿媳妇。当时卖房子之时,我在外面工作,交易的情况只是大概的了解。我简要介绍了下来历,女主人略显惊讶,但不失热情,连忙把我让进屋里。屋里面站着一位胖胖的小伙子,和我点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她介绍说这是她儿子,在运输船上当船员,这是在家里休假。我们攀谈了一会,她就让我自由参观。

    老屋的堂屋和东西两间正房,格局没有大的变化,但我家小时候的生活物证已踪迹皆无,毕竟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我住过的西屋土炕已经拆除,仅剩下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当年做饭的灶台还在用着,是唯一变化不大的地方,仿佛看到:我和哥哥踩着板櫈,挥着筷子搅和面条,拿着勺子晃米汤,在灶台上洗碗的一幕幕情景;那装满柴草的西厢房,现已堆满杂物。想当年每到周末,就背着大小网包,上山拾掇柴草,把厢房装得满满当当。现在岛上不太用大锅了,柴草也不象当年那么金贵了,煤气罐和煤炭成为主要燃料,不过为了省钱,有些家庭还在沿袭老传统。放在外地的红米柜已经不见了,想当年妈妈买的猪蹄,分给我,我舍不得吃,就锁在这个柜子里,时间长了,拿出来时赫然发现,猪蹄上长了长长的绿毛,着实吓人一跳,现在想想还忍俊不禁。

    院子的地面已经硬化,想当年屋外的院子种着黄瓜、西红柿、水萝卜等应季蔬菜,一应俱全,平时的生活改善,全靠这块“自留地”,有时妈妈会买些猪大油,或者肥肉在铁锅里练些“油滋凌”,炒个菜打打牙祭,所以那个期间的生活,相比其他乡亲还过得去。有几年,心血来潮,自己动手在院子西墙脚垒了个兔子窝,上下两层,抓了两个兔子。没事时就上山撸些槐树叶、地瓜叶,甚至水萝卜叶子等喂它。刚养时没有经验,一个是喂得太勤,再一个是疏于管理,以致于兔子身上的毛,都乱成了球,只能是快刀斩乱麻,一剪了之,也没卖上什么钱。后来,慢慢上手了,剪下的兔子毛,全部卖给妈妈所在的收购站 ,我上学的文具盒等,全是兔子毛换来的。

    我家院子还有口地窖,能有3个立方的体量,冬暖夏凉,我和弟弟趴老母、躲猫猫,是这里的常客。它最主要功能是冬季储存萝卜、白菜等,保证了整个冬季蔬菜供应,可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它还有一个特殊功用,就是防震,有一年发生地震,数九寒天也没地方去,我们一家四口统统钻进地窖,虽然逼仄,可也过得去,最起码不用挨冻!院子中还常备一口大锅,过年时盖猪下货,充当冰箱使用,放好长时间也不坏。可有一年过年,外面冰天雪地,大锅里的下货被偷个精光,导致我们过年也没得安生,想来令人唏嘘!

    我到了西村,探望了爷爷家的老宅,爷爷吴支英是砣矶岛著名的船老大。他会看天象、辨鱼汛,据说闭眼品尝海水,就能知道是哪个渔场的。他走南闯北,铺风盖浪,领船一辈子,被誉为海岛上的“神老大”(据文史专家刘文权)。他曾经成功预测了一场台风,带领船员提前返航......1946年4月17日(农历三月十六日),一场特大的风灾,夺去南北各岛128条生命。仅砣矶岛就有近百人罹难。这是长岛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海难。然而,神老大吴支英船上的16条汉子,却人船安然无恙。他断天如神,死里逃生的故事,相传几代人。这件事,在长岛县志也有记载。

   爷爷家的老宅在西村大围沟,因地形是个倒挂的”U”字,故此得名。东面进口是平坦的地面,其他两处是高坡,西面靠山。大围沟里的民居,都是这样依地形地势而建,冬暖夏凉,环境不错。爷爷家老宅是典型的石头房子,也是他这个“大石匠”的杰作。一拉溜坐西朝东八间房子,与五爷爷房子山墙一隔、各四间。院墙外面块石垒墙,一壁两门。院内院外板石铺地,古色古香。大门外矮石墙,构成院外院,往南折下,东出下坡,便是到村口海沿的石板台阶路。石头房谈不上“高大上”,但有岁月掩盖不住的古朴。石头被雕琢成方形、菱形,组合成铜钱、花卉等图形,雕刻着松鹤、寿桃等。房檐材料是长达二三米的石板,打磨的厚度有五六厘米。

  刘文权所作:砣矶岛神老大-吴支英:http://115.28.157.149/forum.php? ... id=46223&extra=
   
   我还想去看看吴忠大姐夫的坟茔,他去世时,正赶上台风,我没及时赶回来奔丧,这次回来算是补补亏欠。吴忠大扎根海岛渔村一辈子,干了三十多年大队书记。他的事迹十分感人,2012年查出胃癌晚期,做了全胃切除术,医生鉴定只能存活2年,但他却凭着顽强的毅力,靠松软的流食,大、小肠吸收营养,硬生生撑了6年,到最后吃什么、屙什么,体重不到80斤,卒于2018年8月,享年78岁。吴忠大终其一生,践行了其立党为公的铮铮誓言;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从不吃请;他廉洁奉公,勇于抵制行贿受贿等不良社会风气;他敢说敢干,勇于同不正之风作斗争,深得群众爱戴。明朝胡守安曾写过这么一首诗:”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神道有灵应识我,去时还似到时贫。”就是对吴忠大一生的真实写照。

   我曾写过一篇对吴忠大的报道文章,这篇报道被《蓬莱人物》采用,在社会上的反响较大!
   
    附件:https://mp.weixin.qq.com/s/7j8bhLs1_tSOxkwjjto23Q

     我想去看看,高高大礁台,你还矗立在前海沿的礁石上?像年逾古稀的老者,拄拐凝视海面,指点着返航的渔船,分享着他们收获的喜悦;礁峰上筑起的鸟巢还安在?小时候,我和小伙伴可没少侵入你的巢穴,敲碎你的蛋壳,掏出你的幼崽;大礁台下的石礓,没少留下小伙伴碰海的足迹,海参匍匐在礁石滩,水草旁,一头下去,一手握不住的海参,滑溜溜的,嗞嗞冒水,顺手放进携带的提兜内,碰到大网头,能兜上十个八个;还有那巴掌大的罗盘鲍鱼,紧紧地吸附在礁石上,拿出随身带的铁铲铲下去,在往海里坠落的刹那,随手接住,放进宝囊,有时一铲子下不来,还得来第二下,然后,双腿一并,踩着鸭蹼,箭一般一蹿而上,摘掉潜水镜,摸一把脸上的水滴,双手高高举过头顶,发出胜利者的欢呼!
   
     我想去看看,东崴尖的礁石平台可还安在,那是小伙伴们的天然跳台,孩子们上蹿下跳,戏水取乐,是多么的自由自在;还有那2000米的游泳竞赛,从东崴尖一直游到后口湾,游得精疲力尽,游到岸边,仰面朝天躺在沙滩上,赤裸的胸脯一张一合,呼呼的喘着粗气,享受着充足的阳光。

     我想去看看,那西海头崖下的砣矶砚石,是否还有资源,我曾经在那里收获不菲;那中国西村的招牌,是否还矗立在西海头的悬崖之上?那369级台阶,是否还安然无恙?我曾经每天跑步五、六公里,穿越山间小道,翻越369台阶,去挖掘可用石材,去收获追求和梦想!可惜,由于时间关系,这些地方还不能一一去到,假以时日,还需要继续圆梦!

   曾写过一首律诗《梦回故里》,用以表达此刻的心情:

排律.梦回故里

蓬长深处砣矶岛,梦里依稀回到家。
窄巷石阶山涧道,围墙古井水沟汊。
淳浓风气渔腥味,厚重乡音土掉渣。
游戏老鹰抓小鸟,碰捞参鲍摸鱼虾。
涌浪摇撸脚钉板,寒暑飞梭手织紗。
汉子漂流闯天下,  婆娘育子侍爹妈。


                   (四),参观访谈寻根旅,重温建设海岛梦

   
     第二天早晨,我们6位同学就齐刷刷在镇政府集合。大家聚拢在一起,诉说这几天的见闻和感受,个个意犹未尽,兴奋之余对今天的活动充满了期待。

    根据活动安排,我们参观了砣矶红色基地展馆,地点位于后口村。该展馆对砣矶红色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红色景点,进行了深度挖掘,设置了“星星之火、艰苦抗战、解放斗争、时代新篇、海岛英模”等板块,配合100多件老照片、奖状、锦旗、老物件等物品展示,通过图片和文字,重温海岛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故事。

   砣矶岛是一片充满激情和洒满鲜血的热土,全县第一位党员,就在这里向党旗庄严宣誓;以砣矶岛青年渔民为主要力量,组成了长山岛第一支抗日武装;解放战争初期,这里既是向东北大运兵的中转站,又承担起运送军队和战略物资的艰巨任务;在解放长山岛和舟山群岛两次海战中,岛上支前船工与解放军指战员,冒着枪林弹雨渡海作战,用一支支助力的橹杠,摇着一艘艘浪遏飞舟,舍生忘死冲向一个又一个岛屿,为海战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砣矶岛还有着“救命的砣矶岛之美誉”,勤劳、质朴、勇敢的砣矶岛人,在大海上一旦发现遇险的渔船,不管是否认识,都会毫不犹豫地拼死相救,在与风浪斗争中形成了抢险救助和舍己为人的美德。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砣矶岛人先后参与海上救助20余次,救援150多人。砣矶岛“2.22”海难大营救,就是最著名的一次。2003年2月22日14点30分,由旅顺开往龙口的“辽旅渡7号”客轮,在砣矶西北约10海里的海域遇险,军地两批船共救起全部81名遇险人员。

   国家交通部海事局王金副局长说:“这是我国目前发生海难事故最为成功的一次救援,在国际同类海难事故中也是罕见的”。1992年,老海岛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一起,被解放军总政治部确定为全军五十种革命精神。既是一代代驻岛官兵不畏艰辛,守卫海防的生动写照,也是一代代长岛党员干部建设海岛的真实缩影。
  
    参观后同学们发言热烈,父辈用他们的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格外珍惜。老海岛精神是我们海岛人的传家宝,要一代代传承下去。接着大家又讨论起砣矶岛在长岛的地位这个话题,砣矶岛不但是长岛最早的革命摇篮,而且砣矶岛人才辈出,尤其是出干部,像后口还诞生最高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在长岛的科局级及县级领导干部中,砣矶人也占比最多,值得我们砣矶人骄傲。还有,红色展馆之所以选址后口,也是事出有因,砣矶岛第一位共产党员王守龙,就来自后口村,1942年6月,由蓬莱五区区委书记王永利在后口村开展地下工作时秘密发展,到1944年时已有党员8名,他们为长岛解放及革命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这里,我们还了解了砣矶岛捕捞业的历史和现状。岛上的捕捞业,历来是北五岛的领头羊,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船老大,上面说的“神老大”吴支英只是其中之一。 岛上渔民世世代代打渔为生,一年到头铺风盖浪,辛勤劳作。他们在逼仄的舱铺中伸展手脚,与赤膊的汉子们为伍,与海里的鱼虾打交道!牺牲我一个,养活一家老和小。

   他们转战营口、渤海湾等各个渔场,尤其在春秋两季,渔汛黄金期。海面上千帆竞发,浩浩荡荡,蔚为壮观。每天听着广播喇叭播报各个村队、机帆船的产量。听得最多的就是磨石咀、后口村的钢壳对船,动辄一网两船、大网头、独占鳌头等喜讯。我所在的中村,还有后来定居新家的北村,由于渔船马力少,人口少,经济实力就有明显差距。
     
    满载鱼货的船只,一般卖给当地的水产公司,在就近的码头上卸货。或者转卖给海上收购船,价格随行就市,采取现金交易。那时还没有老头票,十元面额已是顶了天。渔民们卖了鱼虾,换回成麻袋的钞票,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每当渔船凯旋而归,各家各户的家庭主妇拖儿带女,簇拥到前海沿沙滩迎接,当渔船缓缓驶近,或者用舢板过拨人员、鱼货,此时的海滩热闹非凡,人声鼎沸。妇女们见到久违的丈夫,个个喜极而泣,孩子们也哭喊着扑向爸爸,好一副渔丰欢聚图,场面动感喜人。

   不过,随着渤海湾渔业资源枯竭,砣矶的经济逐渐走下坡路。许多大马力渔船被卖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小机帆船或赶小海的舢板,各村的海区大部分都承包给外地人。岛上的传统捕捞养殖业,后继乏人、辉煌不再。捕捞的只剩赶小海的老人,养扇贝的还是原先那些存量。经济不好,岛上也留不住人,由高峰期的一万多人,锐减到现在的两千多,八个村的人口,还赶不上当初磨石咀一个村的多,这是核酸检测的最新结果。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选择在烟台蓬莱等地买房定居,还有些跑远洋或出国打渔。

    砣矶后口村最好的海区承包给獐子岛。这片海区水深,地势复杂、饵料丰厚,生长的海参个大、皮厚,营养价值极高。七二年尼克松访华,曾做国宴专供,以后若干年作为珍品特供中南海, 从那时起,长岛的海参就“飞机上吹喇叭-名声在外”。据说这个海区一包三十年,每年交给村里一百八十万,而獐子岛这面的投入产出十分突出,收益少说有七八百万元(每年)。

   獐子岛承包这片海区后,立即展开大捕捞。在海区下面发现一条深海沟,轻潜下不去,只能派重潜捡拾,当地很少有人知道。那里密布成片的海参,大的如玉米棒,小得一把也握不过来。一季捡下来收获颇丰,起码够两三年的承包费。可叹后口百姓赖以生存的沧海桑田,变成别人家的聚宝盆,老百姓赶个小海,还得绕道而行。不过,獐子岛还算有良心,听说每年会给当地百姓分点粮食、花生油等生活必需品。

    第二站,我们来到初中老校园,我早先听别人说过,这处校园已废弃不用,但没想到会是这么破败。原先的两排校舍已不见屋顶,门窗也全部不翼而飞。令人欣慰一点的是,门前和操场上全部种上了庄稼,拔节的麦苗茁壮成长,是否预示着砣矶教育事业,还会后继有人?我曾经在这里度过我的初中生涯。我满怀深情环顾着周围的环境,并缓步走到了我曾经在此上课的教室-8级3班。虽然破旧得不成样子,但似曾相识的感觉袭上心头,闭上眼睛,仿佛看到同学们在聚精会神听老师讲课,耳畔传来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

   就是在这里,我曾经出现了一次“意外”,体验了一把“空中飞人”。那还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初二的一天,下课铃声一响,我和同学小君一个箭步蹿出了教室,我们俩像小燕子一样欢快追逐,沿着校园向东面方向飞奔......

   这个初中的校舍,建在西村的“高家沟”顶部,其实就是个山包,东面是个悬崖,左右各有一条30多度的坡路直通学校,形成一个独立的教学区域。此时小君越追越近,伸手抓住我的衣襟,但被我一把挣脱,几番较量,来到东面的悬崖边。这个悬崖其实应该算个“断壁”,距离地面有5、6米的高度,断体由赤红的“打火岩”组成,好在底下是泥路,没有什么石头瓦块。说时迟,那时快,来到“悬崖”边的我,根本刹不住奔跑的脚步,“嗖”的一声,由于加速度和重心引力作用,身体腾空向前飞去,又转而重重的摔到了坡下......

    当时,我已然摔懵,眼冒金星,身体已不属于自己,腿、胳膊等许多部位磕出血,貌似摔断了。追我的同伴,见我掉下去了,吓得大哭,没命的呼喊我,见没有动静,赶紧回去招呼人去了。一会儿老师到了,校长到了,同学也围了一大堆。也不知是谁通知了妈妈,妈妈一路狂奔,亏得大口商店离出事地点不远,一会儿赶到。见我摔得不轻,妈妈心肝长、宝贝短地呼唤我,心痛得直掉眼泪。学校找了一副担架,安排几个老师,很快得将我送到公社医院。实是万幸,这次意外,只是较严重的扭挫伤,并没有造成骨折……

   第三站,我们到高中校园去看一看,我曾经在这里苦读2年,在级部学习成绩一直拔尖。按当时成绩,上个中专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却阴差阳错参加了工作,好在,在单位考取,上了几年税务中专。后来,随着本地高中的撤销,学生生源的减少,部分校舍已用不上,现已变成了仓库。想当年我的青春,在这里茁壮成长,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我的情感,在这里培养、发育,以至成型。

    参观之余,我顺便去探望了我的启蒙老师-小学班主任王亲莲,她就住在高中校舍附近,我们还有点亲戚关系。要说在岛上还有让我牵挂的人,除了大口北村的姐姐、嫂子外,再就是王老师了。小时候由于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要上班,她对我最为关心,在生活和学习上曾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她已年逾古稀,头发已经花白,但精神矍铄,身体还算硬朗,我很是欣慰。当回忆小时候的往事,经历的喜怒哀乐,有些事情我已经忘记,王老师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这时我们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第四站,我们一行来到了井口村。这个村有5位同学扎根故土,是留守海岛人数最多的地方,其中张元武在村里担任主管会计,高金艳担任村妇女主任,梁剑新成为养殖能手。这里也是那张引发乡愁照片的打卡地,事后我们还故地重游了一番。我们和这5位同学进行了座谈,了解了井口村发展现状。井口村在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大力发展渔养经济。在搞好海带、扇贝养殖的同时,积极开拓致富新路,第一个引进海胆养殖,并试养成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该村也是砣矶8个自然村发展较好的一个。

    座谈完毕,我们一行参观了井口天妃庙(海会寺)、渔俗馆、套里古港。大海会寺庙是近几年由岛上老年人凭记忆提供,再结合资料考证所建的庙宇,属于老庙新建。岛上渔家世世代代打渔为生,海上风高浪险,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祈祷平安是岛上民众最大的信仰所在,因此岛民及各地民众自发捐建了这座庙宇。渔俗馆是在大海会寺辟出的展馆,收集了渔家老物件、风俗土语及渔号等民俗。为此,井口村还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将收取的香火用于庙宇维修,专款专用。

    天妃庙(海会寺)是明代所建,是道教和佛教合一寺院。起先引进的是佛像,明朝海运兴旺,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是历代航海船 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故此,妈祖成为大海会寺的主要供奉对象。大海会寺分两个大殿,前殿供奉海神娘娘,后殿供奉的是释迦摩尼神像。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被拆除,它与后口的西佛寺,属同一时期。

   值得一提得是,这座寺庙的施工方为长岛立业建筑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是长岛综合试验区颇有实力的一家建筑企业。公司的法人也是我们的同学-孙明升,他还在井口投资建设了天安海洋牧场,这座海洋牧场注册资本1000万元。我们慕名参观了这里,对这座海底绿色工厂的建设啧啧称奇,也为有这样能干的同学感到骄傲。

曾写诗曰:

七律.有感老家砣矶荣获“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渤海情深岛是家,非遗路上传佳话
金星雪浪砚留名,瓜蒌风船顶开挂
渔号悠扬喊丰收,歌谣婉转唱豪迈
故乡闭塞已尘封,村镇建成画中画


   砣矶啊,我的故乡,我们的思乡梦依稀还在!你还是那么苍翠,耐人寻味!你还是小时候认识的那个模样,令人留恋,令人无限惆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再见吧,砣矶岛,我的故乡,叶落自会归根,总有一天我们还会回来的!

本版积分规则

180 秒后自动关闭 欢迎注册远山文学网!请用中文注册,留下真实简介,并加微信18781033178,以便第一时间审核通过。

QQ|电脑简版|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远山文学网    

GMT+8, 2024-5-9 02:20 , Processed in 0.422359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