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远山文学微刊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86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家专栏 / 桐柏山上探淮源 / 郭学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5-11 11:0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活圈制作
                                桐柏山上探淮源


       饮水思源,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的念头。生长在淮河岸边的人,可能很早就听说过,淮河的源头在桐柏山。但许多年来,它在大多数人心中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对于中下游的人来讲,在经历频繁的旱涝灾害磨难中,他们常常仰望高深莫测的苍天,祈盼着风调雨顺:不要在淮河两岸,时而暴雨如注,时而赤地千里,让芸芸众生难以生存。从朝廷到民间都视淮河为“淮渎大神”,祈求它能让淮水安澜,庇护故土与家园!
  如果从水文学上考察,源头只是测量河流长度的起点。咆哮的黄河、浩瀚的长江,它们都源于青藏高原,那里早已离开了人口稠密的古老的华夏大地,又有着奇丽的喀斯特地貌风光;黄河又以从天而降的气势,让人不可企及。淮河源于河南桐柏山,位居华夏之中,又与秦岭共同组成了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它悠悠地流淌在淮海平原与江淮丘陵之间,曾经连接着隋唐运河与京杭运河,聚集中国大地的南北风水,帝王们都将它视为定鼎中原的气脉,早就成为皇帝派遣官员前往祭拜的神圣之地,因而,更加引起人们探其源头的欲望。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要寻江河之源,必然攀登高山。探求淮源的愿望,终于使我们登上了巍巍桐柏山。

                                              从淮庙登太白顶


       从河南省桐柏县城出发,沿312国道西行15公里,我们到达群山环抱中的淮源镇。修整一新的淮庙(历史上称“淮渎庙”或“淮祠”,简称“淮庙”)前,左前方立起一尊巨石,上刻“淮河源”三个大字。远望奇峰竞秀,层峦叠嶂,森林密布。太白顶上伏流而下的淮水,在此已初具河流形状,从淮源庙门前绕过。这里建起了名副其实的“淮河第一桥”。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桐柏县志》记载:“淮始于大复,潜流地中,见于阳口。”“大复”是桐柏山的主峰太白顶,“阳口”在今固庙村一带。淮水发源于桐柏山腰,那里有一眼井,名曰“淮井”。它“在县西三十里,有池方七尺许……有泉三处,涌出于池边,伏流地中,经六七里成河”。 古往今来,这个记载不知吸引了多少探源者。
  向西过淮源庙,从桐柏山北麓,沿山道驱车溯源而上,河道由宽而窄,沿岸有小桥流水,奇石险壁,茂密竹园,幽深水潭。走过六盘谷,车行峭壁之上的山路,下方的槽沟直上直下,宛如一巨型牛槽竖立在前方,不可攀越,当地人称“牛槽沟”。绕过之后,河道更加崎岖,渐渐潜流山崖,使人想起古人描绘的“长淮绿于苔,飞出桐柏山”的诗句。
   弯弯的山路,渐渐变成一条飘带,忽而落进谷底,忽而飘上山腰。在云雾升腾中,我们开始接近海拔千米的山峰。俯视谷底,悬崖陡峭,巨石参差;崖上古树参天,松竹郁郁;山下淮源溪流,时隐时现。真切地让我们体验到了它可“比华山高险,与黄山竞秀”的风貌。仰望高空,太白顶即在眼前,云台寺已清晰可见。回首身后,一览群山小,蜿蜒曲折的淮水,犹如一条巨龙,奔向东方天际。桐柏山上云雾缭绕,似乎伸手可触。
  在太白顶下,我们走进丛林,踏上陡峭的石阶,经过最后的艰难攀登,终于接近太白顶。凡探淮源者,能在1140米高的桐柏山太白顶处,站在“淮井”旁,都会有一种寻根求源的满足感。那一眼石砌方井,周围七尺见方,人工雕琢了六根青色石柱,拦起一圈栏杆。井水不过二尺多深,清澈见底。阳光下,可见三处泉眼,细如发丝,沸然冒出。泉水从井旁石缝中淌出来,流不多远,又渗入地下,无声无息地向下潜流。
  我们的向导在太白顶东侧的淮井旁,肯定地说:“此淮河真源也!”
  
                                             帝王的金口玉言

       这句话很有来头!它出自清代乾隆皇帝的御笔碑文。在历代帝王中被誉为治水专家的乾隆,对淮源的探究,费过一番心思。对于淮河源于桐柏山主峰太白顶,《大明统一志》所载的“桐柏山,淮水出其下”,他觉得含混不清。于是,先命河南省藩臣江兰,来到桐柏“寻导初源”。江兰见淮庙旁有三口井,井泉涌出,引归入河,即画图一张,以“三泉成井,三井成源”复命。乾隆质疑“三泉未必即真源也”,又命巡抚毕源亲往桐柏验证。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夏日,他亲撰《淮渎庙碑记》,记述这次探源结果。他在碑文中撰写:探源“至中峰胎簪山,见水一潭,询土人,指为‘淮池’,复延缘细径而上十余里,始至山顶。有大石盘陀,广十余亩,渊映泉出石间,为之汰除沙砾,则发洪喷涌,汲取无竭,于是导淮自桐柏之言益信,而《水经注》所云胎簪山潜流得出者印证悉合,是以淮渎真源也已”。
  这里所说的“渊映泉出石间”“发洪喷涌”的地方,正是太白顶东侧,我们所在的淮井位置。有帝王金口玉言,还能不算淮河真源吗?
  其实非是。
  在我国农耕社会里,有着“治国先治水”的政治传统。大禹导淮自桐柏,治水成功,划九州方圆,开辟了治水必先寻其源的先例。淮河位居中国南北之中,如同人体横膈膜,它的上下波动,总会触动历代朝廷的神经。因此,人们对淮源的探索,并没满足于这个结论。且不说远在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早就进行过考察,就是乾隆皇帝撰文竖碑之后,仍然不乏民国时期的水利专家、无数文人墨客,乃至黎民百姓来此探源。
  
                                             当代人的科学结论

       巍巍桐柏山,其山北麓是一个长达8公里的大峡谷,呈“V”状,谷深80至160米左右,这里就是人们探求淮水之源 的地方。它有大小名峰数百座,丛林密布之中,有山泉溪流58条,瀑泉挂岩,飞流而下,可谓景象万千。
  历代探源者,先后在桐柏山得出了近10种淮源的结论:有以山或太白顶峰为源,有以淮源镇之上的河道为源,有以淮庙内淮井为源,有以桐柏县城之西诸水合流为源,有以太白顶正北侧盘古谷为源,有以太白顶西牌坊洞沟为源,有以太白顶之东淮井为源。其实,他们都各有道理,产生偏差的原因,只是所取的角度不同,对“源”的理解不同,或因探源者所占有的主客观条件不同而已。
  半个世纪前,我国当代地理学教授胡焕庸在编纂《淮河水道志》时,曾指出:“桐柏山顶有云台寺,唐朝所建,寺东有大淮井,山腰有小淮井,过去都以为是淮源所出,其实非是。”经他考察,淮源是在太白顶主峰和那口淮井的西北面,才是“淮河本流所发源”。如此专业的考察,显然不能认同淮源多说,也不同意乾隆钦定的太白顶东侧的淮井为真源的说法,而是认定它的西北方为淮水本流所发的源头。
  1982年桐柏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为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提供条目,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对淮河源头进行了三次考察。根据空中拍照军用地图中关于“淮源应在海拔988米的牌坊洞”标示,终于在太白顶主峰西北的牌坊洞下,直通桐柏山主峰太白顶的河谷里找到了淮河主流的源头淮水真正的发源地。
  “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太白顶主峰西北河谷”,现已被当代典籍采用。其实,这个结论已经包含在历代探源者记载中。太白顶以北的盘古谷,或是西侧的牌坊洞沟,都与这个科学考察相接近。
  江河之源的认定,一般要遵循“位高为源,位远为源”的原则。高达1140米的太白顶,在诸多溪流中,不仅水位最高,而且距东海最远。其下山溪支流,飞出山崖,涵盖桐柏山的北麓,渐渐汇成淮河干流。民国时期的江淮水利测量局主任沈秉璜,对此还作过科学的阐述:“夫所谓水源者,乃在发始之点,几何学聚点成线,平面立体所从出。”以桐柏山太白顶正峰作为水文学上测量河流长度的一个起始点,而聚点成线到面,在桐柏山的峡谷之内,更能真实地让人感受到淮源的境界。
  漫步在桐柏山下,你若向当地人询问我们随意观察到的水流,莫不以淮源之水作答,或称之为淮河。生在颍水之畔的作家戴厚英,站在淮源镇的小溪边,激动地说:“不来淮源看看,真想不到一泻千里的淮河、桀骜不驯的淮河,竟有一个如此温顺的源头。”来自中游蚌埠的作家陈小淮,更是豪迈地写道:“来到淮源,我变成了一个巨人,我的左脚站在淮河这边,右脚踩在淮河的那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18-5-11 11:06:29 | 只看该作者
饮水思源,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的念头。生长在淮河岸边的人,可能很早就听说过,淮河的源头在桐柏山。但许多年来,它在大多数人心中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对于中下游的人来讲,在经历频繁的旱涝灾害磨难中,他们常常仰望高深莫测的苍天,祈盼着风调雨顺:不要在淮河两岸,时而暴雨如注,时而赤地千里,让芸芸众生难以生存。从朝廷到民间都视淮河为“淮渎大神”,祈求它能让淮水安澜,庇护故土与家园!
3#
发表于 2018-5-11 11:09:07 | 只看该作者
漫步在桐柏山下,你若向当地人询问我们随意观察到的水流,莫不以淮源之水作答,或称之为淮河。生在颍水之畔的作家戴厚英,站在淮源镇的小溪边,激动地说:“不来淮源看看,真想不到一泻千里的淮河、桀骜不驯的淮河,竟有一个如此温顺的源头。”来自中游蚌埠的作家陈小淮,更是豪迈地写道:“来到淮源,我变成了一个巨人,我的左脚站在淮河这边,右脚踩在淮河的那边。”
4#
发表于 2018-5-11 11:12:0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东老师的佳作,感悟老师的博学多才。高亮推介。祝愿老师健康快乐!
5#
发表于 2018-5-11 16:24:36 | 只看该作者
找到淮河源头了!果然不凡!欣赏佳作!

本版积分规则

180 秒后自动关闭 欢迎注册远山文学网!请用中文注册,留下真实简介,并加微信18781033178,以便第一时间审核通过。

QQ|电脑简版|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远山文学网    

GMT+8, 2024-4-20 12:10 , Processed in 0.394226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