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远山文学微刊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13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随笔] 家乡的农舍

[复制链接]

24

主题

61

帖子

26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2-16 09:5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活圈制作
家乡的农舍
               
家乡最早的农舍,不过是一些星星点点地散落在芦苇滩上的用芦苇搭成的窝棚。
很早以前,家乡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海滩,是数千年来一次又一次的洪水挟带着泥沙将这片滩涂垫高了才有了人烟,据史载:公 元 1023 年(北宋)范仲淹在东台主修捍海堰,堤成后,开始有人来此定居。来这里定居的人大都是从河南、安徽逃荒出来的难民,他们为躲避战乱,不得不拖儿带女离乡背井来到了这片虽是蛮荒之地 但在当时却是世外桃源的地方。那时,遍地都是没人要的芦苇,因此,芦苇棚子就成了我们家乡最早的农舍。用芦苇搭房子是无需花一分钱的,因为房顶上盖的是芦苇,墙体也是用芦苇捆子拼起来的。 那种房子冬天住在里面倒也还挺暖和,到了夏天就只好露宿了,真想象不到当年我们的祖先在蚊子的围攻下如何还能安然入睡?
在芦苇荡被开垦成农田后,家乡的农舍也有了一点进步,第二代土墙草盖的舍子逐步取代了芦苇棚子。起初,那种房子的土墙是用一种叫“荒垡”的块子砌成的,“荒垡”就是从荒地里挖出来的土块,由于荒地的土层中含有大量的草根,将其挖、削成方块后搬运时不会碎散,用它砌墙就相当于后来的土坯。“荒垡”墙后来也不多见了,因为实在找不到挖“荒垡”的荒田了,不过至今仍能在 有些庄子上找到一点遗存。挖不到“荒垡”时,人们就用人工制成的土坯砌墙。我们那里的土坯与北方的土坯是大不相同的,北方的土坯个头很小,只是比古城墙砖稍宽些,我们那里的土坯叫“土墼”, 一块有好几十斤重,其长、宽、高的比例与麻将相似,所以现在仍有人将打麻将戏称为“搬土墼”。 制作土墼的材料是河泥,将从河里罱上来的河泥摊在地上晾晒两三天,等其滤去多余的水分后就将扬场扬出来的瘪谷和草屑拌和 到里面,再用一种叫“土墼框子”的模具去制作,制作的过程就叫 “脱土墼”。用土墼砌墙工效特高,只需错缝码放,也不需用泥浆 填缝,墙码好后再在其内外糊一层泥巴。还有一种土墙叫夯土墙, 就是先在墙体位置支上两块夹板,再将半干半湿的碎土倒入其中, 然后反复捶打将其夯实。好像古代的土长城也是用这种方法筑成的。 屋顶起初盖的是野生的茅草,茅草是最理想的盖农舍的材料,主要 是它的保温性能好,能使室内冬暖夏凉。后来海边上的茅草滩也大都被开垦成良田,茅草就越来越金贵了。只好用麦、稻草代替。多 数用的是齐小麦草,最差的是稻草,因为稻草透水性能差,梅雨季节容易发霉生虫子。那时的农舍大都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只花工夫不花钱,所以俗话说,“船真屋假”。为了省点事,农舍的面积都不大,人口较多的人家也只有二十多平方米。通常都是南北稍长些, 东西只有两三米,门朝南。那种舍子有个俗名叫“丁头虎儿”。屋里用芦苇帘子隔成里外两间,北边一间是里间,里间都搁一张大铺, 晚上,家里的两口子和几个孩子都挤在那个大铺上睡。如果家里还有老人,就只好在外面一间里搭铺了,外间靠门的地方还都有一个土灶,烧饭、吃饭都在这一间。
到了解放前后,农村的住房条件比当初稍稍好了些,大庄子上 “丁头虎儿”已不多见,大都已改成“傍屋”,“傍屋”就是东西长,南北宽的农房。房子的结构多数仍然是土墙草盖,只有地主、 富农才盖得起砖墙瓦盖的旧式平房。常见的民房格局都是三间相联, 中间的一间叫明间,也称堂屋,朝南开门。东西各有一个房间,对着明间开门。面积也不大,当时的标准长度只有十米不到,宽四米 多一点,总面积五十平方米左右。明间占一半,两个房间各占四分之一,因此,房间里只有搁一张床铺的长度。一般西边的一个房间都有房门,那是主人的卧室。如果有儿子娶了媳妇,那间房就是儿子的新房。老人睡在东面一间房里,东房大都没有房门,因为在东房靠南墙的地方还砌着三间土灶。如果是三代同堂,作为客厅的明 间就也要搁铺了。也有经济条件稍好些的人家在院子里另外搭个灶间。大多数人家在房子的旁边还都有一小块猪圈、茅缸(厕所)和 堆穰草的地方。
到了“文革”后期,虽然农村中的粮食依然紧张,但农村的经 济条件却在慢慢地好起来,用于农房建设的材料也发生了变化,庄子上开始出现了新瓦房,不过起初只是村里的干部才盖得起。因为 他们除了家境好些,还能搞到一点特别紧张的建房物资,那时每年都有几套农房配套物资分到村里,干部们自然会近水楼台先得月。 最难买到的物资是建房的木料,分配的每一套农房材料中有 0.2 立 方米的杂木,可以用来做两根桁条,还有几包水泥和几根用水泥预制的桁条。那些年基本上看不到用于建房的杉条木,能有几根松杂木作桁条已经是比用毛竹高级得多了。后来,大多数村都办起了烧砖瓦的土窑,各地也出现由公社办的轮窑厂,砖瓦供应的紧张程度稍稍有了些缓解。不过在砌墙的用料上还是相当吝啬的,多数是砌的空心墙,俗名“鸽子窝”,因为水泥依然十分紧张,砖与砖之间 的粘合材料全是用砂泥,只是在外墙用水泥砂浆勾一下砖缝。屋顶 与传统的瓦房也大不相同,盖的全是平瓦,那时叫“洋瓦”。笔者 也曾盖过三间那样的“瓦房”,记得总共才用了 400 斤水泥。
分田到户以后,农民们才彻底告别了饥饿与贫穷。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那些年,农民挣钱的门路多了,腰包也渐渐地鼓了起来,农房的建设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市场上的建房材料的供应状况也一天天地好起来,多年难得见到的杉条木也不知道从哪儿一下子冒出来了。庄子上先是有人盖起了传统的旧式瓦屋,墙体使用青砖细缝,屋顶盖起厚厚的 U 形小瓦,比传统的瓦屋更宽敞明亮。不过没过几年,那种样式的老瓦房就过时了,在外面挣了大钱的农民从苏南带回了乡村别墅的图纸,于是家乡就出现了许多堪称豪华的别墅。 那些房子占用的耕地和建筑面积都有原来的农房三倍多。一幢别墅的要用好几十吨水泥和好几吨钢材。外墙装饰也由瓷砖过渡到石贴,现在有的人家已经全用上了大理石板。室内装修的档次也都相当高档。那种房子的造价就是不算地价也值五六十万,如果搬到一线城市便是千万豪宅了。不过眼下农民们的经济条件还很不平衡,还有不少人家居住在 上世纪 70 年代建的房子里,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更早些年代时建成土房农舍也还都住着人。因此,如何将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到普通百姓,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 的大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17-12-16 21:36:18 | 只看该作者
家乡农舍的结构、变迁与现状描述细致,让人读到了一方水土一方风情,有眷恋,也有忧思与关切。拜读老师作品,学到很多!

点评

谢谢总编赐帖鼓励,问好老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18 09:38
3#
发表于 2017-12-17 21:43:1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农舍的变迁反映了时代的人进步,但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欣赏佳作!

点评

谢谢老师赐帖鼓励,祝冬日安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18 09:40

24

主题

61

帖子

26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8
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8 09:38:54 | 只看该作者
荷语 发表于 2017-12-16 21:36
家乡农舍的结构、变迁与现状描述细致,让人读到了一方水土一方风情,有眷恋,也有忧思与关切。拜读老师作品 ...

谢谢总编赐帖鼓励,问好老师。

24

主题

61

帖子

26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8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8 09:40:03 | 只看该作者
舟上客 发表于 2017-12-17 21:43
农舍的变迁反映了时代的人进步,但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欣赏佳作!

谢谢老师赐帖鼓励,祝冬日安康。

本版积分规则

180 秒后自动关闭 欢迎注册远山文学网!请用中文注册,留下真实简介,并加微信18781033178,以便第一时间审核通过。

QQ|电脑简版|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远山文学网    

GMT+8, 2024-5-11 15:23 , Processed in 0.480722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