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山文学网

标题: 我的学生--李娜(剧本原创-上部) [打印本页]

作者: 黄海红日    时间: 2019-5-19 11:05
标题: 我的学生--李娜(剧本原创-上部)
                                               
[attach]5274[/attach]
                                   我的学生---李娜(剧本原创-上部)
导语:
       文学是生活夸张化的语言艺术,朋友们切不可将小说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进行“对号入座”。同时,本篇虽一气呵成,却似乎又是一篇“紧缩版”了的、未完的长篇故事,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原本,就没有完结的故事,人的一生也就像是一本书,几个章节而已。
       ▼ 剧中人物
       ▼“我”:男,46岁,设计师;
       ▼“我”爱人,女,42岁,科员;
       ▼“我”女儿,15岁,学生;
       ▼ 李娜:女,26岁,学生;
       ▼ 江伟:男,27岁,学生;
       ▼ 九汉:男,45岁,某高校校长;
       ▼ 校友:老贾及甲乙丙丁。

       “铛。。。铛。。。铛。。。”。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那浑厚而悠扬音效的“东方红”乐曲奏响,海关钟声冲破各种阻隔,声波正按照声学的必然规律,势不可挡,扩向四面八方,钟楼顶那印记着十八世纪记忆的、硕大的古典三面钟指针,准确无误的指向上午九点。
       带着晨曦的薄雾和大晴天特有的冷色反射,虽然被周围现代化摩天楼所包围,所覆盖,但朦胧那十八世纪海关钟楼,却依然无法阻碍、突显着古罗马时期建筑那种经典、巍峨和迷人魅力以及那近代与现代建筑风格穿越时空的绚丽、梦幻的美妙
       只是,钟楼原先演奏的英国《威斯敏斯特》音乐早被象征咱自己主权的东方红所取代了。
       远处,一群群错落有致、风格各异的现代化摩天写字楼剪影同样淹没在朦胧的晨曦中,继而它们在晨曦温柔阳光映照下显得既模糊又多姿、多层次,也多色彩。
       上海是名副其实的建筑博览之都。
       就是说,清晨的气象告诉人们,今天必定是个晴好天气。
       视线近而移向一处办公大楼入口那宏大的厅堂内。
       在回荡着人潮走动发出沙沙嗡嗡的噪音中,逐渐开始密集的上班人群似乎在同一时间飙升为“蜂拥而至”很多没及吃早饭的年轻后生不分性别,一边啃着早点,一边大踏步向电梯口疾跑,白领姑娘女士们那高跟鞋重重撞击地面的“哒哒”声格外分明,格外刺耳,虽然大厅堂人潮熙熙攘攘,嗡嗡噪音。
       整个大厅充满着生气的川流不息,充满着生气的匆匆忙忙,充满着生气的杂乱,而那充满生气的杂乱中步调似乎也有着高度的方向一致性。
       这正标志着新的而又紧张一天的开始,豪华至极的写字楼正急速恢复着昨日的生气。
       随着众多匆忙脚步的穿梭,近前一只皮质公文包随着身体的颤动而颠簸。
       一位身着休闲夹克的中年男士夹插在匆忙的人流中。他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我”。
       拎着公文包,我毫不例外的,紧随迈着匆匆上班人的脚步走向八号电梯口,毫不例外的排队等待着,毫不例外的......
       头往前左右一瞧,呵,尽管有八个电梯通道,排队等待的队伍却犹如车道在高峰段也时常塞车的马路,弯曲而蜿蜒的延伸到大楼门外
       受电梯乘坐人数的限制,“队伍”只能缓慢地向前蠕动,随着电梯门的不停息开合,不时发出清脆的“叮咚”提示铃声。
排队人群中百分之八十的人十分耐心的低着头,沉静在微信互动和手机的游戏中。
       在最里面的八号电梯口,我排在第六位,这个电梯口为指定楼层专属,相对其它电梯的排队长龙,简直就是最大而奢侈的享受。
       就是说,我所在写字楼是众多行业集结区域的现代化的、摩登的高档写字楼。
       上下班人潮涌动,代表着这栋写字楼里极其旺盛的人气。这是所有写字楼里常见的急急匆匆,急急匆匆的人,急急匆匆的事儿,还有急急匆匆的招呼问候。
       “嗨!”见到老熟人一边扬手一边疾步赶时间是写字楼里快节奏的象征。
       “好的,我知道了,”
       “没问题,下班前给送去。
       “这事儿,我还得请示一下。”
       即便偶尔见到在大堂对话的人,也只是秒闪般的停留,旋即依然是急匆匆的道别,偌大的大堂里见不到长久逗留,驻足聊天的“闲人”
       只是,着一身黑色制服的、恪尽职守的保安小队伍那一角却慢条斯理度着闲步显得有些另类,他们面无表情却悠然自得,百无聊赖的看着长龙般的队伍,几个人还不时地、如和尚数佛珠似的用与职业无关的目光,数着不搭边的传动人头。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大实话在这栋写字楼里到处是可见的印记
       “贾老板,昨天没收到款啊
       “小马,你就别上去了,今天的任务就是跑银行
       “刘总早,昨天的预算我已经做了修订,绝对没问题了
       “许科长,这个月的绩效不行啊,得朝前赶那!
       “晚上鸿宾楼聚义厅,还是钓鱼台您说了算。一听就知道,昨天的事儿还没敲定
       “哈哈刘教授,今天您无论如何得抽个时间会一下。
       “呵呵,今天有时间。我赶紧给他解围,没法子,事情实在太多了
好嘞!
       电梯口,不时遇到与我打招呼的各级同仁和同幢楼里友邻单位的朋友,就像是紧密邻居,这是每个写字楼里常见的景象
一幢摩天大楼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社会群体。
       不过,大家好像都没多留意,在电梯里有一个不是规矩而规矩的奇怪现象。
       一旦大伙儿进入电梯内,随着电梯门的关闭,或许是狭小密闭空间的短暂窒息所致,大家的表情陡然不再生动,刚才还在电梯外嬉闹的姑娘小伙随着电梯门的闭合一下变得沉默不语,表情也有些僵硬。
       而现在绝大多数是低头族,故而在电梯里,手机是最好的遮挡表情的道具,很少再有人说话,在这拥挤而狭小的空间里,安静一词的表述很不精确,是异常而短暂的沉闷,甚至还有些诡异,对,诡异。
       ”对不起,我五楼下。“
       ”好的,没关系。“
       电梯就像是行驶中的公共汽车,要下车的人歉意的向前面人打着招呼,移步到车门,而未到站的乘客则自觉的立闪,退让到后面。
       上班高峰的电梯里进多出少,走出电梯的则多数为大楼的工作人员或是推着垃圾车的保洁员。而保洁员的每趟垃圾车都”满载而归“,甚至”超载“,可想保洁员的劳动强度非常之大。
       随着电梯的上升,在到达各自指定的楼层后,人们几乎是悄无声息般的、旋即的快步离开,从没见过慢条斯理出电梯的人。
        电梯门单调而忠实的按照人们的指定楼层不时地闭合着,不断发出的模拟音响规律而单调提示:“叮咚---第八层到了。”。
        大伙儿可别弄错了,我可不是什么老师、教授。     这幢综合性大楼里有一所还算有点儿名气的设计院。      七楼的第一间是我这位总设计师的办公室。不过,教授也好,老师也罢,或是刘工,不论大家对你如何地称谓,那都是人们尊重知识的正常表述,善意而真诚。
       通常而言,人们对于有着一定知识面积淀的人群,自然倍受尊崇,即使你不是老师教授,大家也会喜欢将你“冠尊”为老师教授。
       我历来觉得自己才疏学浅,但也时常被同事朋友尊称为老师,有时也会被称作刘教授,更多的同仁则称我为刘工。不过,无论哪种称呼,都是对一个人所获成就以及人格魅力的认同和褒奖,自然,不可扫了大伙儿的兴。       因此我从不忌讳人们赠予的这些“荣称”,这是大家对你的尊敬,但我更喜欢大伙称我“刘工”,这一称呼更显亲切而大众化。我是一个从事美学职业的人,说具体点说就是一个被冠为“设计艺术家”的、却更是极为平常的“文化人”。       诚然,这“文化人”或许算是我自恋式的“自封”吧。在一些人的思维想象中,设计艺术家的形象,一般都是一身的另类行头打扮:或长发披肩,不是扎辫就是从不梳理的飘逸洒脱,衣着不修边幅,或者就是一脸从不修剪、蓬乱的托腮胡子,再或者就应该是成天深埋在卷烟烟雾缭绕之中的一副深沉,还有被邪化了的满身烟臭味儿、最好还稍带点儿酒精气味儿,就像那“犀利哥”形象,哈哈,要是着一身乞丐装就更酷啦。
       的确,艺术家被人们“另类化”的主儿的确不在少数,但那仅仅属于个性张扬的人群罢了,至少,在我的圈子里没有这类“主儿”,平日也很少遇见到上述那些“另类”分子。
       我一致认为自己毫无另类细胞因子,不能“与时俱进”,也好像“不识时务”,从来不沾烟酒棋牌,不进舞池歌厅豪吼,日常装束大众而不讲名牌,简单的讲,不属于那种张扬的性格,但旅游却是一大偏好,只要有时间,无论海内海外,都会带着爱人或是全家时常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
       虽然在许多方面相对“权威”,但我却有一个始终不渝的原则“坚守”,就是从来不带学生,不论谁推荐都一概拒绝,不带学生绝对的“绝对论”,一贯制。这并不等于我这人保守孤僻,不近人情,主要还是“现在的学生太浮躁”,再沿用一句俗套话就是“头发丝拎豆腐,别提了”,还有学术队伍中似乎普遍缺少“励志”精神的那种优秀,反正我很少见
       一句话,作为主观意识对后生的评价,充满了不信任, 对当下学生的普遍素质颇有微词,评价不高。
       当然自己也十分清楚时下教育机制也存有很大责任,因此,时常显出一副“忧国忧民”、杞人忧天的样子。
       “你们看看,现在这些学生。”,提到此类话题,我不由得替那些很多处在衣食无忧之中而又不思进取的学生们既可惜又无奈,带学生的念头从未油升,谢绝了很多“拜师门“。
       但这一惯例在一次老学友的聚会上,被九汉兄给打破了。
       那是一个国庆假日,我一时兴起,向“流窜散落”在各地的老学友发出邀请,相约在“避风港”一幽之所,与他们小酌。 老学友们早过“奔四”向着“奔五”靠近的不惑之年,事业各异,经历各异,生活各异,极为难得聚在一起。这不,只是一眨眼功夫,十几年就这么飞过去了,深感光阴似箭,也应了那句老话“老同学相会真是千载难逢”,这帮家伙可都是我们在校的“死党”啊。
       “来宾”中,十好几个校友男女比例竟然十分少见的协调,还引来了好几位不同班的同届校友,使得原先小范围小聚一下变成了大规模聚会,原本订的小包间立马换成了可坐二十人特大圆桌“聚义厅”大包间。
       更令我惊异的是,好几对夫妇还是同班同学“正宗原配”。
       当然咯,顺便说一下,我的爱人也是“正宗原配”。
       虽然只有十几年光景,当年的几位女同学和几个“原配”夫人的容颜却在经过十几年的“无情洗礼”后,着实变化不小,令人吃惊,相互之间似乎都不是一眼就能认出子丑寅卯的,还真应了那句大俗话了:“女大十八变”,哈哈,的确啊,依我看都快女大二十八变了。
       不单单如此,当年铁杆小伙儿中有几个也是日渐福,“变形不小”,见面之后在必然的发愣之中相互都会心地大笑不止。而当年在学校还是“电线杆”的老贾,现在却浑圆的像个大气球, 当年的小气球老胡却成了“电线杆”,他依然还是喜欢咧嘴露出大门牙大笑,对自己的身段解嘲不已:
       “哈哈,这都是被老婆大人虐待的结果呀!”,
       “哈哈哈…”大伙儿不禁也跟着乐了一通。
       围绕各自的长相变化,大伙儿就热烈了大半天儿! 高兴畅饮之间,自然不忘回忆大学时期的纯真的陈年旧事,以学校生活的风趣话题作为引言,这也是相聚的必然主题。
       重点强调的是,聚会还不到一个小时,谈论话题的内容开始出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区分。酒还没过三巡,原本男女搭配的女学友们和“原配”夫人们干脆与男士们“决裂”,“分道扬镳”了,很自然的分桌拢到一块儿,叽叽喳喳,大谈特谈起各自美食美容健身心得,再到下一代的育儿经和自己“二世”的种种趣事。
       而男人们的甲乙丙丁必定是畅谈各自事业,畅聊人生感悟,谈论的话题涉及政治经济国防海外,各种形态,可说是海阔天空,广泛至极,就差讨论如何去外太空数星星了,这在座的圈子里从政经商、科教文卫,可说是人才济济。

       席间,九汉老兄忽然凑过来,有些神秘而谨慎的探问道:
       “盐海老弟,”对了,我的大名姓刘,名盐海是也。都是知交,他知道我的性格,有些小心翼翼:“啊,这么个事儿,老弟,这个,这个…,啊,给个面子,介绍两个学生给你,哎别急,”他没等我回答就挡住我:“哎哎,别急嘛,那可真是好苗子啊,我了解你的。”,
       “啥时候见我带过学生那,不行,不收!”虽说是知交,但还是一口拒绝,不是婉转的谢绝。
         他冲我一竖大拇指:
       “老兄,别那么绝对嘛,这两个学生还真不一样,老弟,你权当作收两个关门弟子嘛。”“NONONO!”我依旧拒绝道,      “别急嘛,这样行不行,你看,啊,”九汉兄显然不甘心,紧逼道:“人呢,啊,不着急给你带来,先让你看看他们作品,再作打算,如何呀?”,
       一边说,一边用食指在自己嘴边“嘘”了一声,做了一个不要张扬的手势。
       当然,我没有作声,也不可能声张,只当没听见。 看来,老兄好像是计算好了,今天这种场合是说话的最佳机会。
       在座的学友中,唯九汉与我同在一座城市,只要得空是“五日会”挚友常客,只是我们在不同行业,他在职场中“不由自主”从了政,我却对从政缺少兴趣。
       在某个项目上,九汉也算是绝对的权威人士,更是名门大学的“重磅级”人物。至于九汉的性格,以八个字用来概括,即“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他工作能力极强,生活中也与我一样,求人的事情不多。
       “不求人”或许是多数所谓“权威人士”共有的那点 “优势”吧。但他却是个爱才之君,名副其实的伯乐式人物,实事求是,雷厉风行式的性急,却又是个十分心细的矛盾体。因当年在校庆联欢会上唱了一段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那段“打虎上山”,没想到精彩至极,获得了满堂喝彩,他本名孙九汉,自打那开始,圈内叫他“九爷”美名就成了“终身制”。
       知道他不易求人,这位仁兄既然尊口已开,又鉴于我们的特殊关系,因此觉得,还是给点面子吧,于是敷衍道:“啊,下周再说吧,再说,啊。”,敷衍中的敷衍,根本就没当回事儿。
       “OKOK,下周就下周!”其语气充满了得到肯定后的让步与妥协, “老弟,够...够意思!”。
       九汉虽身居要职,却绝不轻易在社交场所贪杯,显然,这回老兄有些喝高了,涨红着脸,使劲的拍了下我的肩膀,今天是同窗相聚,无拘无束,才展示一下“真我”,难得一下糊涂。
       “叮咚叮咚叮咚”。。。
     “盐海老弟,开门”说话与按门铃“同步急促”。
嘿,什么下周,当晚,九汉就风风火火将两个学生的作品拿来了,可见他那雷厉风行的认真劲儿。  
      他并没有注意到我爱人给他泡的上等好茶,便急急地从硬匣包里抽出十多幅学生的作品,小心翼翼的放在桌上:“学术权威,给看看吧。”说完一屁股坐到沙发上,伸长脖子盯着我,像是泰山压顶,紧张地等着下结论。
      依然,他还是没有注意到桌上的好茶,惹得我媳妇儿一脸的尴尬,这就好比你正想和人家握手而人家却视而不见。
“呣!”   
        我眼前一亮,说实在的,九汉拿来的作品的确是学生上乘习作,无论从空间架构或是色彩运用,都能看出他们是非常具有可塑的灵感天份。  
      “是两颗好苗子啊!”我一阵激动,脱口而出。  
      “哈哈,盐海老弟,我说什么来着说什么来着
九汉激动不已,跳起来在原地转了几个圈儿,一模脑门儿,急急道:“明天晚上我就将他们俩带来交给你。”摔下一句话,自顾自的、夺门而去。
        “九汉等一下,哎、哎!”哎啥呀,人早没影了,好家伙,还没表态呢。
我只得无奈的一笑:“看这事儿闹的。”   
        我爱人见状实在忍俊不禁,弯着腰哈哈了好一阵,才嗔怪道:“这什么人那!”。
        人这一生有很多事情的发生没有预兆,说不清道不明,很多事情由不得你自己能把握的,谁也不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很多事的发生似乎是偶然,我觉得更多是必然,不过又都好像带有某种千丝万缕的必然内在联系,带有那种冥冥之中的潜移默化。
       总之视而不见的存在就是平日间不经意的渗透偶然必然,或是不由自主的相互兼顾,即使是我当上老师,也好像是、似乎一不小心的事儿,只是平日里没往那儿想而已
       世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绝对化,这或许就是辩证法的验证吧,以及所说的相对论和事物两重性原则,任何事情的因果关系都没有绝对化,只是不知觉的,潜移默化的就发生在你身边。
       就拿带学生这件事来说,我都将“此生”不带学生视为了绝对化,但现实生活中未必就会让你那么绝对,这不,眼下不就摊上了。  
      其实,我对九汉推荐的学生压根就没当回事儿,这老师可不是说当就当的,我有我的原则,放放再说吧。 
      于是,晚上乘着难得的空闲,打开电视机,聚精会神的聆听、欣赏着“央视男一号赵忠祥那带有特殊韵味解说的“动物世界”。
        “在那茫茫的非洲大平原......”我不禁自言自语的学了一句,“这语调恐怕再没人替代得了了。”我想。
       “还真是哦!”显然,爱人十分赞同我的感想。
       “叮咚叮咚叮咚!”
       还没看上几分钟,门铃就猴急的响个不停,不用说,那是九汉的风格。  
       我立马打开门,果然是九汉这个“不速之客”,带着两个学生不约而至,我不由得大吃一惊:“这个猴急的人那”我自以为这事就过去了呢!  
       在不算明亮楼道照明灯的俯射下,立着“两尊”雕塑似的、怯生生的一男一女学生。
      “老弟,让他们进去呀!”九汉一推我,
       “哈哈,你看我,进进进。”我真不知所措地,赶忙本能的闪身让道。   
       “进进进!”九爷就好像进他自己家似的,忙不迭的将两个学生推进屋。
         呵,在屋内明亮而柔和灯光下,这才看得真真切切,是两个“品相”很不错的俊男女。  
       “小江,小李,这就是刘教授。”九忙急急地介绍道。
       “哎,我可不是啥教授,老刘,老刘。”在学生面前,这称呼明显被夸大了。  
       “好,坐坐坐,随便坐吧,”我毫无思想准备,赶快给两尊“雕塑”解围,活跃一下气氛,给“天性”自小见到老师就紧张的学生“松绑”,很不自然地笑道:
        “呵呵,别听老九胡扯,我可不是什么大教授啊。
       九汉却不以为然:“盐海老弟,少谦虚了,谁不这么称呼你呀。”   
        “行了,人家那是客气抬举你罢了,还是叫我老刘最好。
        “您好,刘教授,我叫江伟。”小伙立正垂手,   
        “我是李娜,刘老师,您好,”姑娘低头把玩着电动车的钥匙。  
        两个不同叫法不一的称谓,显得十分滑稽,   
        “哈哈…”我不觉笑道:“小江,小李,就叫刘工吧,这样自然。”,没想到第一次面对陌生的学生,我却不由自主的兴奋起来。 
        “刘工,我叫江伟,她叫李娜。”
        显然,学生就是学生,同学之间直呼其名惯了,反而对小江、小李的“简称”感到陌生,还不能适应“成人化”叫法,虽说都已经是大学生,成年了。  
        “还不是一样吗,”九汉打着圆场,“好了,以后那就叫刘老师吧,叫多了就习惯了。”   
        “哈哈……”面对两个非常优秀的学生,我第一次表现出对他们由衷的喜欢。
       一旁的爱人歪头盯着我的举动,一脸诡异的笑容。  
        就这样,江伟和李娜成了我的“关门弟子”。
        其实也不存在关门不关门,我压根儿就没带过学生。
        反正,看在九汉情分上,这学生不收也得收,老师不当也得当了,破了自己不收学生的“一贯制戒律”。


作者: 露珠    时间: 2019-8-2 19:24
好的,看故事喽!




欢迎光临 中国远山文学网 (http://www.zgysw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