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人 发表于 2018-1-29 08:32:58

婚嫁习俗

本帖最后由 凤凰山人 于 2018-1-29 08:44 编辑

                                                                                                                              婚       嫁      习       俗


      婚俗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在婚姻范畴中相沿成习的风尚礼仪的总称,在流传过程中有传承性,变异性和地域性,婚俗同其他习俗一样,同样具有“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特点,本文仅对朱刘地区的婚嫁习俗作简要记叙。
   1.订婚。
   旧时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解放后提倡婚姻自由,妇女翻身,广泛参与了社会活动,人们的社交范围更加宽广,男女青年通过上学,工作,亲朋交往,为自由恋爱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双方恋爱后,再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确定婚姻关系了。即使由父母介绍,亲戚朋友介绍也必须征得个人同意,那种包办强迫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如果在恋爱过程中,没有媒人介绍,订婚时秉承旧制要找上两个象征性的媒人,一般是男女双方各找一个。
   女方所备订婚礼品,鲜鲤鱼两条,帽子、鞋、袜、腰带,硬面火烧十个。“硬”表示“结实”,比喻婚姻关系一经确立,便牢不可破。。
   男方所备礼品,三金(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鲜鲤鱼两条、油饼六张、包袱两个、鞋、袜、腰带,鸡蛋香烟糖果各一宗、定亲钱数额不定,一般为一万一千元,表示万里挑一的意思。
   媒人报酬鱼、饼、糖果,双方各自打发。
   彩礼一般为六至十万元不等,可在定亲时交女方,也可过后由媒人交接。由男方宴请宾客,有双方父母,男方亲戚,近亲族人及过往密切的朋友参加。订婚是是向双方亲朋好友及社会宣示,婚姻关系已经确立的民间仪式,过后双方再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即成为合法婚姻。
   2.要年命。
   年命即女方的生辰,男方向女方索要年命,以便择吉之用。其实在自由恋爱阶段,双方年龄,生日时辰基本已经了解,此时要年命,仅是由古礼延续来的一步手续而已,也有催促女方尽快结婚的意思。
年命帖的写法,以男方家长的名义写给女方家长,双方均以姻亲相称,按照特定格式上写“敬请   坤庚,以便   择吉”,或其他吉利言语。
      附便签两条,一条写乾命行年、属相、生日时辰,另一条留待女方填写。大红套封装好。
      由男方的已婚哥哥或年轻的叔辈到女方家要年命,女方为表嫁女慎重及不舍之情,需男方催要两三次才给年命。常言道:“年命撒了手,闺女接着就走。”男方为表心诚意坚,要人迫切,往往从女方家出来打个逛,接着再回去就是两趟了,出来的目的一方面尊重女方,给其再考虑的余地,另一方面也给女方写年命的机会。女方在空白签条上填写坤命行年、属相、生辰,装入套封,交男方带回即可。
   3.择吉。
   首先以新娘的属相和出生日期为条件选取适合新娘结婚的大利月,再从结婚大利月中选取适合结婚的吉日 ,结合男方出生日期选出双方都合适的吉日,并以该吉日为准,选出过门吉时和上下车,坐床,梳妆冠笄所迎喜神的方位。
   依据女方属相确定喜床安放位置,确定嫁娶女客所忌属相。
写好“上轿帖”,一式两份,男女各一。
   旧时择吉首先要看男女双方“八字”是否相合,是否适宜结婚,哪个年龄结婚合适,避开“禁婚年”,现时自由恋爱,只要情投意合,符合法定结婚年龄即可结婚,没必要再去刻意选择结婚年龄和“八字”。
   4.拉缘房。
   前几年,喜公事在家庭举行,受各种条件限制,延续旧习,一般要三四天才能完成,第一天组织婚庆班子,支锅垒灶,买菜,叫客,发喜帖;第二天装箱子,亲戚点茶,写喜联;第三天举行婚礼,朋友乡里上喜份子。现时多数在大酒店举行婚礼,即便在家举行,也要到酒店待客,场地宽敞,设备齐全,省去了不少麻烦,基本都是当天完成。虽然有些程序被简化,有的合并在一天内进行,但婚礼的主调并没有改变,依然是喜庆热烈,隆重吉祥,只不过少了严肃庄重,多了取笑逗乐;少了简朴,多了奢靡;少了仪式感,多了商品气息。
   旧时女子出嫁娘家要陪送“缘房”,一般人家为”五色缘房”,包括桌、箱、柜、椅、方盒,铺盖、化妆品和部分生活用品。富裕人家配送的就更加丰盛,届时由女方派人送往男方,此谓“下缘房”,难怪当时有人说,养闺女赔本,人去房空。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缘房逐渐由男方办理,“下缘房”改为“拉缘房”,且缘房档次越来越高。现时须由男方准备汽车、楼房,楼房内新式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动辄数十万元;女方仅需动用部分彩礼钱购置铺盖、化妆品及部分生活小件。结婚开支已是男方父母的一项沉重负担,女方父母虽也有陪送,仅属表达心意而已,已不重要了。
   结婚当天,男方派出车辆人员,去女方家把女方购置的缘房拉回来,拉缘房时须带竹筛一个,沿用旧习,表示用竹筛挑着暖水瓶、镜子、化妆品等小件物品,带染了红色的麻绳两根。
   女方选派六至八名年轻妇女,在新娘嫂嫂的带领下“装箱子”,每人手捧一件物品,或被或褥或小家电,从闺房内排成一行鱼贯而出,把手中物品装上拉缘房的汽车,摄像师全程录像。
装箱子的妇女随车去男方家,临行男方把一条麻绳扔在女方家房顶上,表示此桩婚姻已被拴牢。
   装箱子的妇女布置新房,抽屉、箱柜、厨、盒子等处放进成对的小火烧和糖果,小火烧是一种面制的吉祥食品,有荷花、仙桃、鲤鱼、石榴、莲子等多种图案,火烧上染了红点,吉祥美观;各种家具把手上拴上红布条,被褥四角内装少许棉籽,外缀红枣、栗子、长生果(花生),寓意“早立子”,“人财两旺”,“白头偕老”。女方脸盆、箱柜等处放有“压盆钱”、“压箱钱”,男方也要放钱,数额要比女方略多,且必须是吉祥数字,谓“添钱”,如果男方添的比女方少,会被人看不起,没脸面。
      男方付给女方装箱子妇女每人100元辛劳费,装箱子完成,客房用茶,中午一同坐席招待。
   5.娶亲。
   男方大门贴喜联,门楣贴横批,两边门垛贴“囍”,左贴“青龙”,右贴“白虎”,据说可防凶星冲撞;门楼前檐挂红绸;门楼顶上用红纸包砖两个,压红筷两双(插在红纸包裹的草把上),筷子上拴红枣、栗子、花生各两个,象征新人成双,白头偕老;影壁墙中间贴大红“囍”,两边贴喜联,上贴横批;新房门口贴“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大街撑喜门;沿街贴“囍”;水井、下水道口红纸盖之。
天井摆供桌,供品有鸡、肉、鱼、豆腐、水果、点心共六盘,另有茶具、酒具、香案、红烛两根。
      新房内按“上轿帖”所写方位安置喜床,每个床脚下垫两个红砖,现时席梦思床垫砖不方便,但这一习俗仍在延续,只是把八个红砖摆放在床头墙角而已。新郞的两个已婚哥哥负责铺床,先在床垫下铺少许谷草,然后褥子在下,被子在上,把所有被褥一床床罗着铺在床上。铺好床后抱一小男孩在床上打个滚。床前放“斗”一个,盛满小麦,用红纸裹糊,斗上放糕坨一个,最上边放红纸包裹的红砖两个,以便新娘踩着上床,寓意生活美满,步步登高 。
      新房窗户糊红染帘遮挡。
      按照“上轿帖”所忌属相,找好嫁客两名,以备陪嫁新娘。
婚礼当天,全体在场人员吃水饺。
      送包袱,包袱内放女式棉袄一个,裤子一条,女鞋一双,腰带一根,以备新娘穿用,迪笄一个(二婚不用),红绸两披,鞭炮若干, “囍”若干,女方大门口贴两个,娶亲回来的路上逢路口、桥头、村头都要贴。以上物品用红包袱包好,在婚车出发前先行送往女方家。
       新郎肩披红绸,胸戴红花,婚车出发前,在总管指挥下向父母辞行,双亲坐于堂屋椅子上,新郎跪地磕头一个,父母嘱其“平安顺利,早去早回”。
       两名压车童子,一男一女,披红绸戴红花,随新郎上车,婚礼车队出发。
       摄像师随车全程录像。
       6.发嫁。
       旧时新娘出嫁前,由一名已婚妇女开脸,梳妆,冠笄,谓之“上头”,上头时坐的方向须朝向“上轿帖”写明的方向迎喜神大吉,婚礼服装全部红色,象征喜庆隆重。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西方宗教婚礼的影响,新娘开始由专业化妆师化妆,着白色婚纱,寓意爱情纯洁,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发嫁前,新娘坐于闺床,两伴娘陪伴身边(伴娘属相忌与新娘命冲),一长辈送两个鸡蛋给新娘吃,表示“快滚蛋吧!”体现了父母对女儿出嫁爱恨交加,去留难舍的无奈之情。堂屋中间放一方桌,摆放点心、瓜果、茶水,新郎到后坐上席,两伴童坐偏席,新娘的两个哥哥(送客)陪同吃喝歇息。待新娘准备就绪,新郎把饼干糖果共六块用手绢包好装进衣兜,起身迎娶新娘。新娘的兄弟姐妹把守闺房门口,千般刁难新郎,不忍心自家人就此离去,直至新郎掏出红包才开门放行。新郎入内后给新娘施礼,两人携手步出闺房。新娘坐在屋门里面的椅子上,面朝门外,新郎在天井面向新娘站立,新娘家一女性长辈端食盒给新郎送饭,食盒内盛面条一碗,筷子两双,红绸一披。新郎拿筷子象征性吃面条,端食盒者问:“生不生?”新郎答:“生!”总管一旁接答:“生个龙凤胎!”新郎放下用过的筷子,把另一双筷子用手绢包好装进衣兜,总管把红绸斜披在新郎身上。新郎给新娘施礼,然后向新娘父母辞行,父母嘱咐一些孝敬公婆,和睦邻里,勤俭持家之类的话。
       临行与女方家人、亲戚集体合影。
       天井放一把椅子,新娘在伴娘搀扶下坐在椅子上,两伴娘拿一红纱巾,捏住四个角,抬过新娘头顶,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边转边口中念叨:“ 左三圈,右三圈,养个孩子当大官。”然后把纱巾罩在新娘头顶上,此谓“罩头红”,一经盖上,必须在坐床时由新郎亲自挑下,其他任何人不得掀动。
       新娘侄子拿一食盒给姑父端鞋,端茶水,新郎必须打发红包。新郎给新娘施礼,男前女后一同走向大门外,走的过程中不得回头看,忌讳“回头”二字,因女性二婚俗称“回头”,然后按“上轿帖”写明的方向上车。婚车开动后,一女性长辈把一碗清水泼于车后地面,表示“嫁出去的闺女,泼水难收”。两个压车童子由新娘家人给红包。
       新娘的两个哥哥担任“送客”,俗称“官客”,带“随身饭”与婚车同行,新娘的父亲及其他近亲长辈若干人一同前往“认亲”。
       7.点茶。
       结婚是人生中最隆重的事情,旧时亲戚朋友点茶上喜份子,一则表示同喜同贺,二则带有经济上互帮互助的性质,以亲情友情为重,同时讲究礼尚往来。姑、姨、姥娘三大宗亲点茶最重,一般为肉茶,猪肉一刀(七斤),粉皮两捆,用箢子盛放,红包袱盖住;其余亲戚视经济情况和关系亲疏一般为饽饽茶,饽饽10——20个,粉皮一捆。亲戚于结婚前一天点茶,所点猪肉和饽饽结婚时还要派上用场。同事、同学、朋友、乡里上喜份子,一般送个脸盆,或是暖壶、喜帐子(被面、褥面或条幅)
       现时婚礼当天完成,婚礼前男方向所有亲戚朋友报喜,邀请婚礼时光临,婚礼当天,男方家设立喜柜,聘请先生专职接纳登记喜礼,点茶和喜份子都以现金形式交喜柜登记收纳,少则100元,多则数百至数千元不等。回赠喜包一个。
       8.过门。
       婚车进村后即开始鸣放鞭炮,婚车在大门前停稳,婆婆上前,按“上轿帖”规定的时辰打开车门,拉“媳妇”下车,媳妇下车时也要面向规定的方向迎喜神大吉。男方家族长燃香三柱,双手举至齐眉,带领两位新人缓步进门,此谓“领亲”。大门坎处放一马鞍,用红纸包裹,新娘由“嫁客”搀扶,踏着红地毯,跨过马鞍,此谓过“平安桥”,寓意过门通顺,平平安安。“过门”是整个婚礼过程中最隆重的时刻,鞭炮齐鸣,礼花齐放,欢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婚礼达到高潮。
       “送客”、“认亲”另房歇息用茶。
       新人在供桌前站定,家族长插香于香案,就地烧纸,奠酒,叩头三个,新郎跪,叩头三个,向天地神灵,祖宗先人表示新媳妇已被领进家门,从过门那一刻起就已经成为家庭成员了。
以下时间交由婚礼司仪安排,包括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夹杂一些取笑逗乐的小节目。
      新娘由嫁客搀扶进入洞房,踩糕坨上床,新郎用擀面杖挑去新娘头上的“罩头红”,新娘在床上来回踩几下,然后面向“上轿帖”写明的喜神方向盘腿而坐,此谓“坐床”。嫁客拿来婆婆的棉袄,新娘象征性穿在身上。新娘上床时,观礼者撕破窗户上红纸,围观新娘坐床。
       如果村里有新娘娘家的老亲戚,结婚当天要给新娘“送饭”,炒上菜,包上水饺,用食盒端进新房给新娘吃,表示对新人到来的欢迎,
       旧时过门后,新郎逐门逐户给家族中的长辈“磕头”,第二天上午,新娘给长辈“磕头”分“大火烧”,一种系红绳,染红色的火烧,长辈回赠“磕头钱”。近几年,这一活动由司仪在婚礼当天进行,所有长辈坐成一排,新娘逐个认识,逐个分火烧,逐个收“磕头钱”。然后再与亲戚中的长辈认识,收“磕头钱”。名为磕头,实为互相认识,磕头钱变成了红包。
嫁客迭起床上的被子放置一边,新娘脱去婚纱,换穿红色结婚礼服。
       全家福合影,新郎新娘与亲戚合影。
      9.宴宾。
      大宴宾客在酒店进行,有时结婚典礼也同时在酒店舞台上举行。受西方宗教婚礼的影响,增加了证婚人讲话,和一些取笑逗乐的小节目,增添了婚礼的宗教色彩和娱乐性。
      新娘新郎单坐一桌,由伴娘、嫁客作陪;“送客”俗称“官客”,表明其身份的重要性,理应受到最尊贵的接待,坐主桌上席,由新郎兄弟们陪同;“认亲”是新娘的长辈,由新郞的长辈作陪;其他宾客中,以新郎舅舅最为尊贵,坐客人主桌。其余人员,包括装箱子,点茶的亲戚,上喜份子的朋友分散各桌,济济一堂,新郎父母带领新郎新娘巡回敬酒,感谢客人光临,宾客回赠一些吉利祝福语言,宴会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进行。
       喜宴结束,宾朋散去,“认亲”、“送客”、伴娘先后跟新娘、亲家话别离去。
      10.填枕头。
       在新房内进行,花篓盛麦穰,嫁客撑开枕头套,新娘用筷子夹麦穰装入枕套,连夹三下,同时口中念叨:“倒一把,正一把,大的领着小的耍。”然后在嫁客帮助下,把麦穰、芝麻稭、莠子草一块装进枕头,直到把枕套装满,同时把“年命贴”、“上轿贴”一同装入枕头中,装好后由新郎新娘共同把两个枕头用红腰带捆成一块,系疙瘩拴牢,新郎新娘边系疙瘩边说:“一系金,二系银,三系儿女一大群。”“一个疙瘩一个儿,一个疙瘩一个儿。”连说三遍,新郎背负两个枕头像背小孩一样,在屋地左转三圈右转三圈,然后把两个枕头抛在床上,这是洞房花烛之夜,新人睡的第一个枕头,寓意“同床共枕”,“百年好合”。填完枕头,嫁客使命终结。
   11.闹喜房。
      旧时闹喜房是在结婚当日晚上,整个婚礼过程中两个重要节点,一是“过门”,二是“闹喜房”。吃过晚饭后,新娘开始“坐床”,一直坐到深夜,人们散尽,这期间任由大男小女,小叔子,晚辈们观看,挑逗,戏闹,只有笑脸相迎,礼仪相待,巧于应对,绝不兴新娘动怒,此谓“闹喜房”。着重一个“闹”字,不闹不热闹。有的向新娘讨要喜糖,有的讨要喜烟,有的甚至要新娘剥糖,点烟,变着法出题目难为新娘,博得满屋欢声笑语,最难缠的是小叔子,花样刁钻,令新娘难于应对,哭笑不得。“当日晚上无老少,公公大伯闹喜房”,一些年轻的长辈也挤在人群中凑热闹。人们抛弃一天的劳累,用这种最原始的取闹,表达人逢喜事的欢乐兴奋之情,直至夜深方才散去。这一习俗延续千年不衰,前几年还在盛行,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近几年时兴婚庆公司主持婚礼,“闹喜房”一下子跌入了低谷,为了照顾摄像师录像方便,改在白天闹喜房,找上几个年轻人,表演一下闹喜房的花样,让摄像师录下来就行了。少了自发欢乐,多了表演做作,仅仅是保留了这一古老传统的程式而已。
      12.合婚酒。
       以前结婚,晚上闹喜房至深夜,新人就寝前喝合婚酒,现在为方便摄像师录像,提前至白天进行,喝完合婚酒婚庆公司工作结束。
      小叔子捧食盒进入洞房,就床放盒,内盛鸡、鱼、肉、豆腐四道菜,酒具、筷子俱全。小叔子斟满酒递给新娘,新娘端盅向墙根,床头奠酒三次,每次都小声说着:“合婚酒奠床头,也有骡子也有牛。”“合婚酒奠墙根,也有儿子也有孙。”意在祈求吉神保佑,天作之合。新娘奠酒完毕,两人一起端杯,先饮半盅,再交杯换盏一饮而尽。小叔子一边陪同,不时蹭杯酒喝,也开个玩笑活跃一下气氛。
       13.上喜坟。这是一次比较隆重的祭祖仪式,新郎新娘结婚当天已经祭拜过天地神灵、叩拜过家族长辈,第二天上午再祭拜先人,一方面向先人汇报新郎已长大成人,新娘已娶进家门;另一方面,祈求先人保佑新郎新娘早生贵子,为家族添丁进口,保障家族兴旺。这是整个结婚仪式的最后一步,至此新娘嫁入夫家的程序全部完成。中国人办事讲究“礼全”和“圆满”,天地神灵、过世先人、家族长辈统统拜祭一遍,新娘成为夫家的正式成员。
       上喜坟时,新郎新娘由家族长带领,同辈兄弟哥嫂及其他晚辈陪同。祭品有鸡、鱼、肉、豆腐、点心、喜糖、喜烟、喜酒等。
       坟头纸不用草纸,用红色染帘纸,鞭炮也用红色的,一派喜庆气氛。
                                                                                                                                                                           (郭万寿逯长有讲述)
                                                                                                                                                                                                       2018.01.12

舟上客 发表于 2018-1-29 15:28:19

婚嫁习俗,丰富多彩!欣赏佳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婚嫁习俗